《内经》漫谈
2016-3-6 16:2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30|
评论: 0|原作者: admin|来自: 未知
摘要:
《内经》漫谈
---------------------------- ...
《内经》漫谈 |  | -------------------------------------------------------------------------------- 1、上古的医疗理论体系 在《内经》中,提到有《上经》、《下经》《金匮》《揆度》《奇恒》等书,在《病能论》(其实应该是“病态论”,繁体字态为“?”,应当是传抄错误)中说:“《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金匮》者,决死生也;《揆度》者,切度之也;《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 ” 由此篇推测,《黄帝内经》是对更久远的上古医疗体系的阐述。由上述文字看来,上古的医学理论体系大概分为这样几个部分: 《上经》所说的是天人相应的关系,包括五脏六腑的生化关系,与天地万物的对应关系等等。以及四时的变化对人体运行的影响。用现在的理论来讲就属于生理学,但那是建立在阴阳五行理论的基础上,处处体现着天人相应的观念。 《下经》所说的是人的各种疾博?例如:风博?热博?痹症、痿博?厥博?疟疾等都在《内经》中进行了很详细地论述。 《奇恒》讨论的不象《下经》所说的那些传变很有规律的疾博?对奇病的论述,散见在《内经》各篇中,在《缪刺》一篇中,对这类疾病的症状及治疗进行了比较集中地论述。 《揆度》应该相当于现在所说的“诊断学”,通过望切问等手段确定病的原因及部位。而且特别强调通过脉象进行诊断。 《金匮》按上文的解释,应该是对一些危重病的诊治,根据临床症状判断有没有治愈的希望,以如实告知患者。例如在《玉机真藏论》中,提出有四种难以治愈的标准:形气相失、色夭不泽、脉实以坚、脉逆四时。并强调“必查四难而明告知” 2、上古的治疗手段 在内经中提到了很多不同的治疗手段,例如《病传》“黄帝曰:余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或有导引行气,(足乔)摩、灸、熨、刺、(火芮)、饮药”。 除“九针”外,书中还经常提及“砭石”“毒药”“灸(火芮)”“导引(足乔)摩”等治疗方法,《异方法宜论》一篇还讲述了这五种治疗方法的来源。另外还提到过“移精变气”(即祝由)、洗浴等方法。 这说明在上古,同时存在很多种不同的治疗体系,显然,《内经》是以“九针”的治疗方法为核心,对很多疾病都给出针刺的治疗方法,少部分提到了“灸法”。在书中提及了很少的几个“汤液”的方法,但在《至真大要论》中提到了用药的一些基本配伍原则。 显然“汤液”是与“九针”并行的另外一个完整的治疗体系。《针灸甲乙经》中提到神农遍尝百草,伊尹(相传为老子的弟子)根据《神农本草》撰写了《汤液》,而张仲景根据《汤液》写成《伤寒杂病论》。在陶景弘写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也提及此事,还摘录了伊尹《汤液经法》的六十个方子。每看一遍《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笔者都不由望洋兴叹,《伤寒论》中所载的汤方,经过千百年的临床实践,被证明只要辨明病机,对证下药,便能效如桴鼓。而《伤寒论》与《汤液法要》相比,似乎还是小巫见大巫。 3、《内经》知识体系的来源 中医一直被笼罩着一层神秘色彩,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中医的理论体系从何而来? 《内经》中提倡的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应该是:“如桴应鼓,如响应声”,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在《九针十二原》中说:“今夫五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行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足见《内经》作者对这个医疗体系的自信,认为没有不可治愈的疾博? 如果《内经》的医疗体系真的如此神奇,能达到这样一个现代西方医疗体系都不能达到的高超境界,那么这样的知识体系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 在《内经》的开篇,就赋予了《内经》医疗体系非常神秘的色彩: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显然,黄帝绝非凡人。关于唯物唯心的问题暂时搁置一边,也许《内经》中提到的“神灵”是外星人,也许是史前文明,也许是其他的人类未知的东西,总之,如果《内经》医疗体系真的能经受住实践的检验,那么我们就永远也回避不了这一知识体系来源的神秘,我们就要尊重《内经》作者对知识体系来源的描述。 《内经》在开篇中提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可见上古的人把握着一种“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技术,而《内经》的知识显然源自于上古,而且与上古相比只是冰山一角。 而第一篇最后一段“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这不由得令人浮想联翩,让人感到,上古人能所掌握的,绝对是现代人不可思议的高超技术。 4、如桴应鼓,如响应声 上文提到:《内经》中提倡的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应该是:“如桴应鼓,如响应声”,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让我们来看一些医案获得一点感性认识。 杨长森教授医案,摘自《名医针刺经验用典》: 王XX,女,英语教师,26岁,住南京朝天宫附近。1968年4月30日诊。 病史:前几天突然舌头伸出口外,不能缩回口中,原因不明。曾在脑科医院门诊,注射新司的明未效。建议针灸治疗。 症候:其母陪同来诊,观患者以手帕堵塞口中,拉出手帕则舌头自动脱口外,下垂数寸,舌肌胖大松驰如海绵,堵满口腔,流涎不止,不能讲话,其状可怖可悯。 治疗:我未见过此病,如何施治,颇感棘手。寻思《灵枢》有舌纵涎下,取手少阴之说。盖舌为心之苗,遂取少府针之,补法,行针约半分钟而“气至”,患者一惊而舌缩回口中。形状复原,转动如常。 效果:舌头复原,母女道谢而去,片刻又回来,患者张口不能闭拢嘴巴,讲话困难,此因口堵手帕多时,引起颌关节功能紊乱的缘故。用指针法重切两手合谷,约一分钟,应手而愈。 按:《内经•寒热博?舌纵诞下,烦(忄免),取足少阴。 我的爷爷讲过幼年时经历过的故事,我听后颇感神奇:我的爷爷说他四五岁时得病,已经身体冰冷,不醒人事,家人已经准备好草席等着咽气后掩埋了,十分伤心。这时我爷爷的舅舅带来了一个郎中,郎中对爷爷进行察看,摸了摸手足,看了看生殖器,然后说:“还有救”。就拿一个铜钱烧热,放在爷爷的头顶,于是爷爷马上就醒了过来,可以开口说话了。讲完这个故事,爷爷还把帽子摘下来,把当年头顶留下的那个疤给我看。 听了这个故事,我长时间沉浸在对中医的神奇的感叹中: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有多少这样神奇的故事在反反复复的上演,有多少不知名的医生、郎中在不断的实践者《内经》的医疗体系。而又有多少神奇的技术,在漫长的历史中渐渐失传了。 5、天地相应观 《内经》始终贯穿着“生气通天”的观念,即人体与天地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全书中对这一观念阐述最细致的莫过于《邪客》篇: 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胞胭。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入有卫气。地有草黄,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肌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再如《阴阳应象大论》:“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再如《针解篇》:“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 再如《经水》篇详细论述了十二经脉与古代地理中十二水的一一对应关系。 按笔者的理解,这些内容,可以让学习医理的人对医理产生更加形象直观的理解,能启发习医者的思维,丰富其联想,但纵观全书,上面这些论述并没有临床上的运用。可能是笔者认识粗浅,不能体会其中的深意,但笔者认为,这种类比可以体现古人思维方法的一种智慧:形象直观的联想与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相结合,才最容易激发出思维的灵感,才能让人对知识体系的掌握圆通圆融。从书中看出,《内经》对疾病的探讨,推理是严密而谨慎的,甚至在用词的选择上,也决不含混。而对于整个知识体系,古人又作出了如此充满诗意的概括。 但很多习医之人,只重视了《内经》丰富联想的一面,而忽视了《内经》体系的严密。所以有的人还没有达到“诵而能解,解而能别,别而能明,明而能彰”的地步(此语出自《著至教论》),就大谈“医者意也”,随意把人体机制与自然现象联系,不去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停留于现象表面甚至是文字表面的联系,显然有违《内经》的宗旨。 例如《思考中医》一书说,豆豉能治骨病,肾主骨,因为豆长的形状像肾,肾在味道里属于“腐”,所以腐烂的豆能治骨。笔者认为这样的推理与有违经旨,表面上在证实《内经》的神奇,实际上是在诬蔑《内经》理论的严密性。还有用河洛数推导为什么桂枝汤要用十二个枣,而不是十一个,如果先圣真是整天这样神神叨叨的,那笔者一定要鄙视中医。 习医也应该像学习其他学问一样,要“大胆猜测,小心求证”。 6、人体的构成 这一篇,我想对在临床对疾病进行分析与判断的概念作一个简单的罗列,并把它们之间的关系作简单的介绍: 人体中最重要的是五藏(心、肝、脾、肺、肾,心实际包括了心与心包) 五脏与六腑对应(胃、胆、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五藏分别对应着皮毛、肌肉、筋、脉、骨,骨之余在齿,筋之会在前阴(综筋) 五藏都有表现其兴衰的部位:心华在面,肝华在爪,脾华在唇,肾华在发,肺华在皮毛 五藏之气都有所开窍:心开窍于舌(也开窍于耳、目),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及二阴,脾开窍于口,肝开窍于目。 五藏对应着身体内流动变化的物质:心主神(也主血),肝主血,肺主气,肾主精(也主髓),脾主水谷。 身体还有四海:脑为髓海,胃为水谷海,伏冲脉为血海,膻中为气海。 咽喉(嗌)有很多经脉通过,所以古代称战略要地为“咽喉要道”。“子宫”称为女子胞。 以上这些实质性的器官、物质,都是靠经络来运输、联系。 上面这些概念基本概括了《内经》所提到的所有人体器官、组织。另外,“膏”“肓”两个概念,《内经》始终没有阐述过他们的功能与具体位置,肓的位置大概在小腹部,肓发生病变时通常疼痛牵睾。“膏”原穴在鸠尾,笔者猜测膏就是“膈”。 7、虫 “虫”,也就是现在说的寄生虫,在《内经》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下面就把《内经》中所有关于“虫”讨论罗列出来,让大家对《内经》分析病理、诊断与治疗疾病的方法,有一个比较感性的认识: 当饮食进入胃中,如果胃中热气比较重,虫就会上下运动,虫一运动就会令胃变得柔缓,并且胃气会上逆,胃气通于足少阴经的廉泉穴,胃气柔缓并且上逆,就会使廉泉穴打开,廉泉穴打开唾液就会涌出。治疗的方法是补足少阴。 如果人吃很多甘味东西,就会感觉(忄免)心,这是因为甜味聚集在胃中,胃就变得柔缓,虫就可以上下运动,虫一动就会令人(忄免)心。 心和肠痛,心中懊农作痛,有肿聚,肿聚能够上下运动,痛时有休止,并且腹部发热,经常口渴,唾液经常从口中流出,那么这是属于“蛟蛔”。治疗的方法是用手聚按住疼痛、隆起的部分,不让虫移动,然后用大针去刺虫,等到虫不动的时候再把针拔出。 当人饮食不节,虫受寒就会积聚在胃的下口,如果由于人感受风寒,邪气慢慢传入肠胃之中,虫向上争食的时候,邪气就会聚集在虫原来所在的地方,这是“积聚”形成的一种原因。时间长了,“积聚”就会变成“痈”,于是胃的下管就会雍塞不通。这样,当人吃进东西,经过很长的时间,由于饮食不能下行,就会又吐出来。治疗这种疾病的方法是先找到“痈”所在的地方,用针浅刺痈的周围,再稍微往里一些、刺得深一些,再直接刺痈。这样刺过三遍后就不要再刺了。刺完之后必须每天“熨”,让热气进入痈中,一天天热气逐渐进入,邪气逐渐衰退,痈就会溃败。同时要注意饮食、起居、情绪的调养,用咸味和苦味的食物进行调养,过一段时间,胃消化了的食物就可以通畅下行了。(为什么要用苦味与咸味的食物进行调养?笔者推测是因为咸味软坚散结为君,苦味下气为臣) 在临床的诊断上,如果经常梦见很多人聚集在一起,说明体内的短虫太多,如果经常梦见与别人打架、毁伤,说明体内的长虫太多。如果脾脉滑,可能是腹中有虫。如果肘内侧距肘关节10―12厘米的地方发热也可能是腹中有虫。 当脾受邪,传到肺发生咳嗽,久咳不已,邪气又传到胃就称为“胃咳”,胃咳的症状是咳嗽并伴有呕吐,呕吐的利害时,就会有虫从口中吐出。 8、疾病传变顺序 《内经》十分强调“风”为百病之首的观念,而且认为绝大多数疾病都是由于饮食起居不慎、情志不随,使得血气不调,五脏六腑受到伤害,再感受到外界的虚邪贼风,于是才产生了各式各样的疾博? 所以“虚邪贼风”与身体虚弱,“两虚相感”就是“百病淫溢”的起因。下面就让我们看一下,“虚邪贼风”是如何转变为百病的: 风为百病之首,按笔者的理解,其他的寒、热、燥、湿的邪气,都是随着风邪进入身体的。《内经》对传变过程描述最详细的,莫过于《百病始生》一篇为纲领作一个大致的介绍: 当人受到“虚邪贼风”的袭击,恰好遇到人起居不慎或身体的虚弱,风邪之气就会侵入人的皮毛。此时就会有皮肤痛、淅淅恶寒等症状。 如果不能及时清除,就会进入孙络,进一步进入络脉,在络脉的时候就会有肌肉痛等症状,疼痛时起时停。 邪气留而不去,就会进入经脉,引起一些情志上的变化,例如喜惊善悲。 邪气在经脉中留而不去,就会进入“输脉”,也就是分布在四肢脊背等处,经脉接受水谷之气的地方。这时就会出现肢节疼痛,腰脊强硬的症状。 如果邪气还留而不去,就会进入伏冲脉,这时就会出现身体沉重乏力疼痛的症状。如果邪气还是停留不走,就会进入肠胃,如果邪气中寒气比较重,就会出现肠鸣飧泄,粪便中有没消化的食物。如果热气重,就会粪便稀溏而且特别臭。 而邪气如果聚集在肠胃中,就会生成很多其他的疾博?例如上一节讨论的由于“虫”所引起的“痈”就是一例。 当然这是一般的传变规律,还会有一些其它的变化: 例如当邪气停留在络脉中,没有进入经脉,而进入了“大络”中,就称为“奇邪”,这将在后文有所讨论。 再如,如果邪气进入经脉,又通过荣养骨髓的络脉进入骨髓,就会藏在骨髓之中。脑为髓海,如果寒邪通过络脉进入大脑,如果寒邪常年不能出来,就会常年头痛。 再如,如果正好遇到人情志不遂等原因,使得人内藏虚弱,邪气也会进入五藏而引起各种疾博? 有的进入骨髓的邪气又会从体内出来,一般冬天邪气容易藏在骨髓中,如果春天邪气从骨髓中出来,就比较容易进入经脉,成为“温博?;如果夏天邪气从骨髓中出来,就比较容易进入孙络,孙络分布在肌肉间,这就是“暑博?。由于邪气居于体表,所以邪气就容易通过发汗而解;如果秋天邪气从骨髓中出来,邪气往往藏在皮肤分肉之间,不能够泄越,就会随着卫气在表里间沉浮,这就是“瘅疟” 总之,邪气进入身体后,由于人体质的不同、由于人所受的虚邪性质不同,就会引发不同的疾博?而百病的源头都离不开“两虚相感”,所以《内经》开篇就告诉了我们这样的养生之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9、寒热 “寒热”是《内经》与《神农本草》中经常提到的一种病症,但我在学习《内经》之初,就被这一名词难住了,各家注解也各有不同。经过一番研习,我把自己的理解陈述如下: 《论疾诊尺》“尺肤炬然,先热后寒者,寒热也。尺肤先寒,久大之而热者,亦寒热也。”。 《疟论》“帝曰:夫风之与疟也,相似同类,而风独常在,疟得有时而休者何也?岐伯曰:风气留其处,故常在;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 笔者认为凡是身体的寒热发生变化,或先热后寒,或先寒后热,或寒热往来而又不同于疟证的周期性变化的状态,都可以归为“寒热”,这就包括了《伤寒论》中先寒后热、恶寒发热的症状的“伤寒”症状,以及桂枝麻黄各半汤证――“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圊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寒热病的成因,可因身体虚弱,气血不调,也可以因为风邪入侵引起。 例如:《邪气府藏病形》“脾脉小甚为寒热”,《论疾诊尺》“尺肉弱者,解(亻亦),安卧脱肉者寒热。”这就属于脾胃虚弱引起的寒热。 一开始读到这两句话时,我不明白为什么脾胃虚弱会出现“寒热”,后来在读《诊余举偶》一书的一个医案时,看到了这样的情况: 己丑,内亲蒋丙炎,时十九岁,四月中,害目赤方愈,五月初,即应试澄江,北返,又病暑温,时而治愈,时而劳复,如是者数旬。其家疑医药无功,祷于神,服仙方,月余,病益剧,速余往视。脉细如丝而数,忽寒忽热,咳嗽喘促,口吐清涎,间有红丝,自汗腹痛,室中略行数武,汗喘即甚,痿顿不堪。其家问病可治否,余答曰:怯损已成,姑念年少,试设法以挽回之。用十全大补汤、生脉散、香砂六君丸等方,出入加减治之。数旬后,忽壮热不退,知是感冒外邪所致,另用紫苏煎汤冲饮,得微汗,热即退。又数旬,忽腹痛下痢,知是正气得理,邪无所容故,另加川连数分,因势利导之,痛痢即止。又数旬,因怒火上升,忽于午煎,面赤神昏,两足逆冷,知是命火上泛,非引火归元不可。另以金匮肾气丸一两,分作三服,交已刻,先用开水送下,井用火炉烘足,浮火即平。是症也,共治百数十日,症虽屡变,所药不变,随时随症,略加数味而已,居然逐决赛功,终收全效。使所见不确,施治不专,有不因循贻误者乎。 这显然属于虚劳症状,加上“痿顿不堪”,更说明脾胃虚弱。而“忽寒忽热”正好验证了《内经》“脾脉小甚为寒热” 寒热的另一个成因,是《脉要精微》说的“风成为寒热” 在《风论》中有更详细地解释: “风之为病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这说明“寒热”是风邪刚刚倾入体内所能引起的诸多疾病中的一种。而由于风邪的性质、及人体质的不同,也有可能人受邪后不是表现为“寒热”,而是表现为“寒中”、“热中”、“疠风”(就是麻风病)“偏枯”(就是现在通常意义上的中风)等等。 之所以“寒热”会使人忽冷忽热,是因为风有“善行数变”的特性表现得比较突出。 《寒热博?论述了寒热病在皮肤、肌肉、骨的三个层次: “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之络,以补手太阴。” “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于下以去其血者,补足太阴以出其汗。” “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未槁,取其少阴于阴股之络;齿己槁,死不治。” 在其他篇中会看到,寒热病又会引发痈疽、痿厥、鼠瘘瘰疬、疠风(麻风病)等疾博? 综上所述,“寒热”首先是一种不同于疟的忽冷忽热的临床症状,而引起这一证状的原因通常有两个,一个是脾胃衰虚,一个是风邪侵入体内。而“寒热”由只是风邪侵入体内诸多表现中的一种。而“寒热之邪”,也就是一种特定的风邪,会侵入到皮肤、肌肉、骨骼等不同的层次,甚至会侵入脏腑,又会在颈腋处形成瘰疬。 10、人气应四时 春天,万物发蒙,植物的精华在茎,夏天,万物繁茂,植物的精华在叶与花,而长夏就果实累累了;秋天,枝叶开始枯萎,植物的精华都渐渐的收敛起来。冬天,万物蜇藏,植物的精华都藏在植物的根。 植物是这样,那么飞禽走兽,以及为万物之灵的人,也会遵循这样的规律 我想这就是《内经》所说的:天有四时五行,以应生长收藏。 春天,就像江河解冻流通一样,人的经脉也开始流通,所以人的气血集中在经脉中。 夏天,就像万物开始繁荣一样,气血盛满,于是气从经脉中溢出,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时经脉络脉都盛满,并且溢入肌肉中。 秋天,就像万物都开始收敛一样,皮肤开始收引,腠理开始闭塞。 冬天,就像万物蜇藏一样,气血潜伏于骨髓之中,五藏之内。 所以不同的季节,摸到的脉就不一样: 春天,人气刚刚进入经脉,软弱轻虚滑利,其气延绵,所以春天摸到人的脉搏,就像摸到一根长杆一样,这就是弦脉。 夏天,气血盛满涌溢,所以脉搏来的时候有力,然后才慢慢的退去,这就是钩脉。 秋天,皮肤腠理开始收引,气血集中在皮肤之下,轻轻的按能摸到,重按就衰弱了,其气来的时候急迫,去的时候散乱。这就是浮脉。 冬天,人气潜伏于骨髓五藏中,轻轻案,摸不着脉搏,重按却有力,这就是石脉。 春弦,夏钩,秋浮,冬石,这就是四时的脉象。后人也称为:春弦、夏洪、秋俯?冬沉。 而乘虚深入体内的各种邪气也会随着人的血气沉浮于人的身体。 冬天如果不注意养生藏精,骨髓虚空,寒邪就会深入骨髓,到了春天,邪气就会随着人的气血进入经脉,从而变为温博?如果春天没有发作,到了夏天才出来,就成为暑病,还好这是人气与邪气都在人的表面,可以随着汗液一起排除到体外。 春天如果受到风邪入侵,邪气藏在经脉中,到了夏天,随着气血的外溢,血气进入皮肤间,也逐渐由输脉进入肠胃之间,形成飧泄。 夏天感受到暑邪,邪气停留在皮肤之间,到了秋天又遇到水汽与邪气结合在一起,停留在皮肤之间,肠胃之外,外不得由皮肤排出,内不得通过粪便排走,于是就随着卫气在身体内外沉浮,于是写成疟疾。 秋天,感受到湿邪就会停留在皮肤之下,到冬天邪气会随着血气进入五藏,肺合皮毛,湿气就会停留在肺部形成咳嗽、喘息与痿厥。 所以《生气通天论》说: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博?四时之气,更伤五藏。 《阴阳应象大论》说: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所以阴阳四时是万物的始终,生死的根本,违逆他就灾病丛生,顺应他就不会有什么大的疾博?这就是能顺应“道”的人。 11、案验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 《临症针灸医案•哮喘》孙六合医案: 李某某,男,50岁。主诉:间断性哮喘胸闷5年。病史:几年前因单衣远途做客,途中秋雨淋身而患胸闷、咳喘,此后多次治疗效果欠佳。现在症见胸闷咳嗽吐黏痰,遇生气则加剧,捶胸稍舒。胸满,坐不得卧,痰涎壅盛,喉如曳锯,咳痰黏腻难出,舌苔厚浊,脉滑实。 治则:宽胸理气,止咳平喘。取穴:云门、膻中、天突、肺俞、内关 操作及疗效:每日一次,7次为一个疗程,经治疗2个疗程后诸症均见减轻,又原方案继治2个疗程,并配灸脾俞、肾俞而痊愈。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本案因感秋雨,湿邪藏于皮肤下,入冬随气血入于脏腑间,久滞于内不得泄越,湿气客于肺,故痰涎拥塞,咳逆上气。“怒则气上”,生气时加剧。治法以宽胸理气,让邪气通过痰涎从胸中散出。 12、《灵兰秘典论》意译发挥 心,是君主,是司掌“神明”的地方。所谓神明,就是人体运行的纲纪,就好像五运六气司掌着万物的生长收藏,五运六气是天地间的神明,而心是人的神明。 肺,是相傅,是治理三百六十五节的地方,人分三百六十五节,而都依赖肺输送水谷之气荣养。 肝,是将军,谋虑都出自于肝,当人忧思不断,面临困难想不出办法应对时,就会使将军十分疲劳。 胆,是中正官,将军的计谋能否被采纳,完全取决于胆。多谋虑而不能决断,胆气虚就会胆气上溢,口中发苦。这就是“胆瘅”,可以刺胆的募俞及胆的合穴阳陵泉治疗。 膻中,是臣使官,又是心君的宫城,膻中充实,则心胸开阔,笑口常开,所以喜乐出自于膻中,膻中气实,则会狂笑不休。 脾胃,是仓廪官,五味入胃,方能奉养周身。 肾是作强官,技巧、智慧都处于肾。心肾相交,则能博闻广记,灵感涌跃。 小肠是受盛官,化物出。大肠是传道官,变化出。 三焦是决渎官,疏通江河,让水液流通,所以掌管着水道。 膀胱是州都官,水道最后都汇集到膀胱,就好像道路都汇集到州都之城。膀胱负责把津液储存起来。 君主清明,则所有的官员运行有纪,于是天下大昌,百病不生。君主昏庸,则朝纲废弛,水道、谷道都闭塞不通,天下大乱,形体大伤。 13、魂魄 在《内经》的表述中,“魂”“魄”是在生理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五藏”是《内经》整个生理系统中最为核心重要的部分。《本藏》在对五脏六腑功能的叙述中说: 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 魄者也。六府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显然,就像六府最重要的功能是行津液、运化水谷一样,五藏最主要的功能是收藏“精神魂魄血气” 而在其他的篇章中,多次提到魂魄的重要性: 《天年》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婚,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根,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可见“魂魄毕具”是获得生命的重要条件。 但是《内经》对“魂魄”的叙述,只有寥寥数语,而大多数是在说它的重要性,但对什么是魂、魂有什么样的功能与特性却只有非常简单的描述,其中最详细的对精神魂魄的表述是在《本神》一篇中: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 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怀色夭,死于夏。 肝藏血,血舍魂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本神》篇中则几句话,几乎概括了《内经》中所有对“魂魄”的描述,但仔细一分析,“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而后面关于“魂伤”“魄伤”的讨论,似乎也只是对其他篇中肝与肺发生病变症状的概括。唯有“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狂者意不存人”是其他篇中,在描述肝与肺的病症中没有出现的。 而“狂者意不存人”让人联想起了《阳明脉解》中对足阳明胃经病症的描述:病得厉害,就会脱掉衣服奔跑,跑到高的地方唱歌,爬墙上房,都不是他平日能做到的事情。不管是对亲人还是陌生人都乱骂乱叫还唱歌,。 “肺藏气,气舍魄”,仔细分析,阳明病确与“肺”“气”有密切关系。阳明病的最大特征就是高热、壮热,如果把阳明之热理解为《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壮火”,一则火能克金,壮火必然伤肺,而“壮火食气”,使人气虚。“肺藏气,气舍魄”,肺、气两伤,所以“魄伤则狂”。 由上述推理,笔者认为,阳明病所表现出的狂乱症状,就是“魄”被伤害的一种症状。 另外“喜乐无极则伤魄”,而《灵兰秘典篇》中说: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海论》中说,膻中卫气海。由此推理:喜乐极则伤气海,气舍魄,气海伤则魂伤。魂伤则狂。这不由让我们联想起《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故事: 范进三两步进屋里来,见中间报帖已经升挂起来,上写道:“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著,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醒人事。老太太慌了,忙将几口开水灌了过去;他爬将起来,又怕著手大笑道:“噫!好了!我中了)?笑著,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池塘里,爬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砖?拍著笑著,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得疯了。” 显然吴敬梓的这个故事是有生活基础的,而小说中提到的治疗方法也很有意思,让范进的老丈人胡屠夫吓唬他一番: 胡屠夫来到集上,见范进正在一个庙门口站著,散著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著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胡屠户凶神般走到跟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中了甚么?”一个嘴巴打过去,范进因这一个嘴巴,却也打晕了,昏倒于地,众邻居齐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弄了半日,渐渐喘息过来,眼睛明亮,不疯了。众人扶起,借庙门口一外科郎中姚驼子的板凳上坐著,范进看了众人,说道:“我怎么坐在这里?”又道:“我这半日昏昏沉沉,如在梦里一般。” 笔者在一本明清时期的医话中看到一个医案(由于笔者散懒,已不能找到原文),情况与范进中举类似,大意是: 患者参加乡试高中,于是高兴得狂乱不收,导致四肢痿软。找医家看病,医生告诉他:“你已经病入膏肓,没有救了。赶快回家准备后事还来得及,不然就要客死他乡了。于是他的同乡赶忙把他领回家。在半路上他的病就好了。原来医生是通过吓唬他来治疗他的疾博? 而这种通过恐吓的方法治病,在《内经》中可以找到理论根据: 《阴阳应象大论》南方生热,在藏为心,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笔者认为,这里的心,同时指心包与心,而喜伤心是指的心包,而心包就是膻中) 《举痛论》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 喜能使气缓,但大喜就会使气缓乱不收,气不收则魄无所舍,魂无所舍则狂乱不识人。恐能使“精”退却,而“并精出入谓之魄”,精退却,魄也就随之收敛。而“精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所以气也就随之收敛。 初读《内经》是,给人感觉“悲胜喜”似乎是一种简单的哲学上的推理,因为水克火,所以恐胜喜,但仔细一分析,则简单的三个字背后有着非常丰富的生理学知识与临床经验作为支撑。 所以张景岳在《类经•序》中说《内经》可以用“句句皆理, 字字皆法”来形容。笔者的体会,《内经》真是字字珠玑,没有一句话乱讲,没有一个词乱用,甚至在体会一句话中,为什么用某个字,而不用与之意思相类的另一个字,都能让人获得许多的知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