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园太极拳

槐园太极拳 首页 太极人生 太极天地 查看内容

史说“苗刀

2016-3-6 16:2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936| 评论: 0|原作者: admin|来自: 未知

摘要:    史说“苗刀 ??苗刀,作为我国 ...
  

史说“苗刀



??苗刀,作为我国冷兵器时代的产物,创制于西汉初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当时亦称长刀,是现今苗刀的祖型。它在我国兵器史和抗侵略的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苗刀历史追溯

??西汉以前,将吏佩带或在战场厮杀用的都是剑,而不是刀。荆轲刺秦王的“图穷匕首见”和鱼藏剑“专诸刺王僚”的故事,都是大家熟知的。这两种藏于图卷和鱼腹的利器都是短剑。

??1965年在湖北省江陵望山一座楚墓里出土的越王勾践宝剑,虽经2400年才见天日,仍光芒四射,锋利无比。1976年在湖北襄阳蔡坡出土的吴王夫差剑,其锋利也令人赞叹。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保存的宝刀,如“干将”、“莫邪”、“青钢”、“鱼藏”等等都是剑而不是刀。这说明剑在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是战场上进攻与防卫的重要武器,而且也是上层人物标志身份的重要信物。

??虽然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在使用剑的同时使用石刀、蚌刀和骨刀等武器与野兽搏斗,与邻族争生存,商、周时期也出现了青铜、铁打造的刀,但在军队装备中并不受重视。直到西汉才重视刀在战场上的作用。

??西汉初年,骑兵作为独立的兵种开始出现。虽然在秦始皇陵的陶俑坑中也发现了和战车部队排列在一起的骑兵形象,但是,成建制大量使用骑兵,还是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之后,经过楚汉之争到西汉初年这一历史时期开始的。纵横驰骋在战场上的大队骑兵,手执长剑向敌人冲击时,由于马速很快,想要击伤敌人,主要靠挥臂劈砍而不是用剑向敌人推刺。这样一来,尖长其利的剑的作用不大了。虽然长剑两侧都有刃,但是劈砍时,只能使用其中一侧的刃,另一侧的刃不但不能发挥作用,而且使制造工艺复杂,必须在狭窄的剑身两侧都做出锋利的刃口。所以,只能把剑身最厚的地方,安排在中脊处。这样,一方面工艺要求高,另一方面劈砍时极易折断。只有解决这个问题,才能为骑兵生产更适用的劈砍武器,提高战斗力。于是就出现了环柄长刀,它是一种专用于劈砍的短柄武器。长刀的一种侧有刃口,另一侧做成厚实的刀脊为刀背。同时去掉了尖锐的长剑锋。厚脊薄刀,不但从力学角度有利于砍劈,而且刀背无刃,可以加厚而不易折断。

??西汉元朔元年(前128年)及以后的十年间,汉军与匈奴发生过三次大的战役,双方参加战斗的骑兵总数近20万之多。对骑兵来说,长剑的劈刺显然不如长刀的劈砍杀伤力大,所以汉代骑兵中的环柄长刀逐渐代替了长剑。

??这种刀既是我国战刀的的祖型,又与现今苗刀相似,所以苗刀也称汉刀。汉刀(即苗刀)刀柄首端毫无例外地制成扁圆的环状,所以常常把这种汉刀叫做“环柄长刀”或“环首刀”。

??在河南洛阳出土的西汉墓里,可以见到随葬的环柄长刀。例如:1957~1958年在洛阳西部清理的23座西汉墓里,都发现了随葬的环柄长刀。它的长度从58~114厘米不等。

??陕县刘家渠东汉墓里的环柄长刀(铁)可做这一时期优质钢刀的代表。

??山东苍山发现的一把记有年铭的长刀,全长111.5厘米,刀脊的厚度与刀身的宽度相比,大约是1/3,刀身上有错金的火焰篆纹,并且有十八个错金隶书刀铭:“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卅涑大刀吉祥宜子孙。”由此可知这把刀是汉安永初六年(公元112年)造成的,此刀现今保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内,它和我们现用的苗刀(汉刀)一模一样。经过鉴定,此刀是以含碳较高的沙钢为原料,经过反复多次锻打而成。铭文中的“卅涑”即是“卅炼”,可能代表着一定的工艺质量标准。此刀的发现,有力地说明了苗刀源于中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南北朝以后,钢刀更是主要的步兵和骑兵武器,在唐代军队的标准装备中能看到大量的佩刀和陌刀,看不到有剑的踪迹。《唐六典》武库令条有刀制而无剑制。其中刀制有四:即仪刀、鄣刀、横刀和陌刀,后两种是部队中的主要武器。“横刀佩刀也,步兵所佩,名起于隋”。

??由此看来,始创于西汉的长刀,发展到东汉末年,已成为军中大量配备的兵器,而到唐代,则为长刀发挥作用的鼎盛时期。所以,明末清初的民族武术家吴殳在所著《单刀图说》中说:“唐有陌刀,战阵称猛,其法不传。”意思是说,唐代陌刀作战威力极大,但先人对这一珍品各藏不现,不易轻传,故流传不广。

二、中华苗刀的传承

??中国的长刀(苗刀)随着中日文化交流和日遣使得到的回赠礼品而爱渐流入日本。日本对中国输入的长刀(苗刀),在制做工艺和技术上做了很多精心的改进,技法也比较精良,随后日本又把另具一格的长刀传回到中国。明朝中叶,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说:“长刀自倭奴侵犯中国始有之。我军短兵难接,长器不捷,身多两段。”这是名将戚继光沿海御倭的战例总结。何良臣在茯《陈记》中,也曾赞誉日本刀法:“日本刀不过两三下,往往人不能御。则用刀之巧便可知矣。”

??戚继光在认真总结战争教训后,对长刀技法进行了研究和创新,并在戚家军中每人装备一口长刀。除此之外,还每人装配一把腰刀。这种腰刀外型似苗刀,但尺寸稍短。这样一来,长、短器械配合,大大提高了戚家军的战斗力,逐渐平息了浙江、福建和广东沿海的倭寇之乱。戚继光于1560年著成《辛酉刀法》。不久鞑靼族、阿鲁担汉率部队南侵包围了北京。边境告急,戚继光受命守卫北方。穆宗隆庆二年(即1568年),戚继光到蓟州(今北京)用此刀大战鞑靼骑兵。敌人大队骑兵冲来,戚家军用双手执柄的长刀(即汉刀)先砍马腿,使敌人人仰马翻,再急趋削砍敌首,直杀得敌人人人头满地,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故戚继光镇守蓟州十六年,蒙古人再也不也进犯,敌人一见“戚家军”大旗便丧胆而逃。

??明朝末年,新都程冲斗,向刘云峰学得此刀法,编著《单刀法雪?一书。历史上的苗刀,有势、有法而无名,程氏为使这一珍品便于记忆,流传久远,故“依势、依像、撰其名”,为此刀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苗刀经过历代演进更新至清末民初,大军阀曹锟在他的三省巡阅使兼直隶总督衙门,建立了武术营苗刀连,选聘名震武林的常胜将宫刘玉春担任苗刀教授,将苗刀队作为他出巡时的仪仗,甚是威风。并在他炮队的每尊大炮两侧各配置一跪姿战士,手里抱着苗刀,身间别着短枪。意在大炮打击远距离敌人,对近距离的敌人则用短枪和苗刀杀伤。1924年曹锟当了大总统,因知道刘玉春的爱徒郭长生(郭燕子)身怀轻功绝技,又熟谙苗刀技法,便把郭生长调任贴身护卫。1927年,兴武爱国将领张之江等筹备成立XX国术馆,馆长张之江首先提议将历史流传下来的苗刀列为必修课,高薪聃请郭长生担任一级苗刀教授,苗刀在这一时期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自古苗刀只有一路,是由程冲斗《单刀法雪?沿袭而来的。一路苗刀多属基本刀法,不免囿于一步一势,缺乏连击性、攻击性和灵活性,使习练者难于领悟其中的实战攻防含义。郭长生在先人一路苗刀的基础上取其精华,编创了二路苗刀。二路苗刀纯系攻防实战技法,他将刘玉春的通臂二十四势中的先进步法,即激绞连环步法,糅进到苗刀势法中,使苗刀如虎添翼,进一步提高了苗刀的实战能力,加强了进刀攻击的突发性、连击性和灵活性,使苗刀这一传统刀法向前跃进了一大步。此外,他还创编了“苗刀进枪”这一对练套路,为继承发展中国苗刀技法做出了贡献。

三、稀世珍宝,流传不广

??苗刀多少年来,和通臂二十四势一样,采取单传秘授的形式向下繁衍。刘玉春在曹锟苗刀连十年没教完第一路苗刀,郭长生在XX国术馆也是十年没教完第一路苗刀,可见先人们是多么重视这个瑰宝,这也说明苗刀的丰富内涵。同时,历代先人对苗刀这一珍品多保藏不轻传,这也是流传不广的一个原因。故多少年来只有郭家内部传习,所以当今会苗刀的人不多,会苗刀且懂其奥秘者更是寥寥无几。

??1991年7月,前XX国术馆教授郭长生(郭燕子)之子郭瑞祥应邀访问日本,很多日本剑道高手从东京、大阪、大汾赶到冲绳,邀请郭瑞祥表演中国苗刀。表演时全场掌声不断。

??郭长生先生曾有言嘱其子,要将苗刀编著成书以流传后世。郭瑞祥遵奉父命,按其言传身授编著了《苗刀》专著,于1986年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1992年沧州电视台又拍摄了《苗刀》专题片,片中着重介绍了苗刀历史源流、风格特点、基本刀法和技术要领,郭瑞祥演示了一、二路苗刀和苗刀进枪等。2000年人民体育出版社音像部曾三次赴河北沧州要求郭瑞祥将祖传的苗刀拍成VCD教学片以流传后世,后于2001年出版了苗刀VCD教学片。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QQ交流群手机访问

  

  
您需要 登录 后才可以回复,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QQ帐号登录 使用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意见反馈自定内容自定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