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招势的演化看武术的退化趋势(下)
2016-3-6 16:0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31|
评论: 0|原作者: admin|来自: 未知
摘要:
从技术招势的演化看武术的退化趋势(下)
清玄散人
...
从技术招势的演化看武术的退化趋势(下) 清玄散人 |  | 内容: 杨家本来是有技术与知识优势的,因为杨露禅毕竟是就学于陈长兴有数十年基础的。不管是从套路的知识,还是技术方法的应用上,都应该是大不相同的。只可惜的是其没有文化,不能记述所学的技势名称及用法机势等内容。再加又没有足够时间过多的教导自己的子弟,致使杨家拳从本来是师父的位置,一下跌到了徒弟的层次。怪只怪杨露禅不该把其子送与武禹襄去学文习武。再加上深信武氏之说,把本来极好的拳法技艺,一下变成没有了技术上的任何优势的拳法。前,不能比于原来之所学;后,不能比于孙家太极。我之所以提出孙家太极拳,是因为后陈家十三式的所有太极拳,都是极大退化的、难于称得上真正武术的拳法。唯独孙家确是在此退化的基础上,有了些进步的武术意义的痕迹。 ??杨家之所以能退化到今天的地步,无不与轻信武禹襄之说有关,无不与轻易改变套路的结构形式、与技术招势内涵及其运用方法有关。所以说杨家本不该轻信武禹襄之说才不会造成如此的后果,杨家基本上是上了武禹襄的当了。杨氏太极拳今天的套路并不是原来就学于陈家的套路,而是在武禹襄十三式架的基础上的改编型。所以基本上雷同于武氏太极拳的技术内容,有一些甚至于是在武氏基础上的退化。这是铁的事实,就拿一个抱虎归山势的结构运化形式,就足可以证明了。杨家的抱虎归山,基本上是雷同于搂膝拗步的。好在杨家的后人还有点架子形式上的目光,还保留了今天舒展大方的演练形式,否则杨家的光辉将就毁没佚尽了,哪里还会有今天世界性的、有众多喜爱者的健身形式的太极拳呢。这应该是不幸之中的万幸。 ??从戚继光的“虎抱头要躲无门”的雄伟机势技巧,到陈王廷缠拳、十三式,或是包括流传于洪洞的通背缠拳中的:“虎抱头好,无推山塞海难胜人一筹”的警示;“虎抱头推山塞海,就是神仙也得栽”的信心十足,与艺高人胆大的有恃无恐的豪言。这是一个实际技术内涵充实的武艺技巧十足的境地。而再到武禹襄的抱虎推山,或杨氏太极拳的抱虎归山,却成了及其平淡的打斗方法。这既是历史足迹的显示,也显示了文化的层次的不同,还警示了技术上退化的漫漶没落。也由此而出现了许多人的轻易修改技术招势的做法行为。诸如:现今有人说的“抱虎归山”称为“豹虎归山”(余功保《精选太极拳辞典》);把“闪通背”称作“扇通背”,认为此技势的运动,“两臂像折扇一样地打开,其劲通于背”(沈寿《太极拳文集》)。豹虎归山的出现,是为了在谐音的基础上,尽量使技术招势的名称趋于合理的声音。毕竟抱虎推山与抱虎归山似乎都有点离奇不经呢。虽然杨家也是觉得抱虎推山是有点夸张的太离谱,因此改为抱虎归山,但也是有点离奇的叫法。基于此,才出现了豹虎归山的比较合情理的称呼名称。然而这一切都是由于不知道原来技势名称的因由,与不知道技术招势应用的机势技巧所招致的错误。与此相同的是“扇通背”的出现,同样是由于不知道技势的原有意义所造成的错误称呼。由于无法解释闪通背一名的缘故,所以在武、杨错误技术招势的基础上,才在技势运化的形态上改为扇通背。 ??虎(袖)抱头推山势,是由“虎(袖)抱头势”(是以防为主的跌法),和以“推山塞海势”的(以攻击为主的推法)合在一起的称呼。这是为了加强技势实际应用的效果而使然的,所以才会有通背缠拳门中流传的:“虎抱头推山塞海,就是神仙也得栽”的说法。这与现在的许多人不理解套路的用机一样,致使之成为花拳绣腿的范式。如果你能知道虎(袖)抱头是破解双风贯耳一势的技法的话,你如果知道推山塞海是在虎(袖)抱头的基础上应用的推法的话,你一定不会要去改成什麽“抱虎推山”与“抱虎归山”之类的名称了。如果你硬要改的话,一无非是不怕别人笑话你的无知;一无非是别有不可告人的图谋。否则任何人都是不会如此作为的,都不会如此冒犯天下之大不韪的。由此而言,武术文化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境界;武术的技术招势的应用法则更是不可忽视的领地。 ??如欲了解更多的技术招势名称典故,请参阅清玄散人著《拳经洞微》一书。此书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如喜欢武术方面的相关理论,请参阅其书的姊妹篇--《拳经洞极》。这是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