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园太极拳

槐园太极拳 首页 太极人生 太极天地 查看内容

目前太极拳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2016-3-6 16:0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19| 评论: 0|原作者: admin|来自: 未知

摘要:    目前太极拳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康戈武 ...
  

目前太极拳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康戈武


??????????

??随着武术热潮波及环宇,太极拳得到了较前更为广泛的普及。引人入胜的太极文化,吸引人们透过身体体验,去感知太极学说,体悟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和生存方式。关于太极拳源流的探讨,也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见仁见智的文论,目不暇接。我作为一个太极史的爱好者,为有如此众多的阅读材料而高兴。一些佳作使我获益,受到启发,也有一些文篇,让人越读越糊涂不解。为了努力从糊涂中明白过来,我也去武当走走,赴温县访访,到永年查查,进入太极拳坛问问。这里?将我的访查情况和体会,归纳出关于运用、考辩和发掘第一手材料、关于治学态度、关于科研环境等三个问题,请教各位。

一、关于运用、考辩和发掘第一手材料

??历史是后人对往事的追溯。只有以大量的、尽可能全面系统的第一手材料为依据,才可能写出最接近历史本来面目的史文。否则,难于写出读之清晰。思之可信的太极拳史。于此,我有三点体会。

??其一,史实只有一个。

??翻开关于太极拳创始的文章,大多并列几种说法。在各种说法都有据可依,能自成一说的情况下,列之待考,是应该的。问题是有的说法,早被考据证实其不能成立,仍然被并列流传,使读者不知依谁信谁。有的并列说法,只要稍加留意,抓住第一手材料,就能显见史实,排出它说,给读者个清晰。

??举个例子来说,在1992年出版的一本论太极、八卦、行意等所谓武当拳技的书中,述武式太极拳的形成和武禹襄的师承云:

??“此拳的师承关系有三说。其一,见1988年9月,河南科技出版社出版,陈固安著《武式太极拳新架》,认为是陈长兴传杨露禅,杨传武禹襄,形成武式。其二,认为武式属张三丰太极拳世系,武禹襄由三丰下第九代陈清萍所传,后形成武式。其三,顾留馨在《武当》1988年第二期《武式太极拳》中言,武禹襄去舞阳县兄弟那里任职时,途经赵堡村,从师陈清萍学新架一个多月,备悉其理法。......认为武氏既从师杨露禅,后又从师陈清萍”。

??观此三说的依据,都是近人的“认为”。如果翻开百年前(1881年)的李亦?手订《太极拳谱》时写的《太极拳小序》,其中明白地记载着,杨露禅从陈家沟学得太极拳归永年后,“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伊不肯轻以授人。仅能得其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引者注:“清平”即“清萍”,下同。),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只要运用这段30年代徐震和80年代顾留馨等先生广为宣传的史料,就不难认定武氏先学于杨后又学于陈的史实。

??我于此的体会是,应该运用百年前留下的第一手材料,证实事实。而不必用百年后的今人“认为”,并列三说,混肴珠目。

??其二,历史是个概念,事物的先后顺序不容混肴。

??武坛素有越古越老越是真传的古习。真古真老,并不是坏事。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确实是武术的一大特色。问题是某些拳术自诩古老,却又查无依据。事物产生的先后顺序被颠倒,为武术发展作出贡献的人得不到历史承认。创造性的成就被张冠李戴了。要是考辩一下材料的出处。追溯出第一手材料的出现和传绪,这笔糊涂帐应该不难理清。

??举一例来说,1932年初,河南省国术馆长关百益集资购得陈鑫(1849-1929)遗稿《陈氏太极拳图说》,交开封开明书局于1933年出版。该馆太极拳教练杜育万在书末附入《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1935年5月,杜育万(名元化)编述的《太极拳正宗》一书问世。杜将前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题为《太极拳总论附歌》下暑“河南怀郡温邑赵堡陈清平”洗歌云:“举步轻灵神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左宜右有虚实处,意上寓下后天还。”

??查此歌词,同于1930年出版的《太极拳讲义》第十章“歌诀二”。作者是当时XX国术馆编审处处长姜容樵和姚馥春。

??上述歌诀以“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云云为注文。查此段文字出于武禹襄(1812-1880)之手。在1881年李亦?手订《太极拳谱》中属《打手要言》第四节。文末署有“禹襄武氏并识”字样。在《廉让堂太极拳谱.河北永年武禹襄先生著述》中,此段文字题为《十三势说略》。在后来流行的杨氏太极拳谱中,此段文字又题为《十三势论》。

??武术史学家唐豪,徐震曾对上述杜文,姜文,武文中文词相同,而归属有议的情况,进行过考辩。

??唐豪辨姜文云,姜氏的“歌诀二咏十三势论”,把“十三势论”归纳为诗歌,是为了便于记诵(见《王宗岳太极拳经研究》)。

??徐震辨杜文云,“(杜育万)谓蒋发受山西师传者,即武氏所撰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一篇,惟将此篇分为四节,每节摄以七言一句。”认为“谓蒋发受山西师传,显然诬妄。”(见《太极拳考信录》)

??经过这番梳理,不难看到,在这段公案中,武禹襄的作品是第一手材料;姜容樵依之归纳为歌诀,是为转传;杜育万(元化)转抄,再转抄,已不知其文出处,乃至称作于蒋发之师,又改称成于赵堡陈青平。

??我于此的体会是,只有考辨清材料的来源和产生的时间,才能克服将今文当古籍的疏漏,把一定的材料放到相应的历史环境中,把一定的历史人物请到一定的历史位置上,理清拳史的脉络。

??其三,进一步发掘第一手材料,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拳史的探讨。

??目前流传的太极拳谱,大多首列一篇署名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久之,皆直呼为《王宗岳太极拳论》。

??有文章说,此论的署名人王宗岳是乾隆时山西人。晚年在洛阳设馆教书。王宗岳偶过陈家沟,曾将其拳理口授陈家沟,将陈氏族人的拳技改为太极拳。又有人说,王宗岳又名王林桢,明末山西太谷人。曾游云南,后定居永年,温县小留庄蒋发从王学得太极拳,传留赵堡。云云。王宗岳成了太极拳传绪中的关键人物。

??这里的疑问是,署名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最早见于1881年(光绪七年)李亦畲手订的《太极拳谱》,李氏在“跋”文中说,《王宗岳太极拳论》得于河南省舞阳盐店。为什么出于乾隆时人(或说明末人)之手的太极拳经典性文章,竟在数十年间不见传闻,直到咸丰年间才在与太极拳传习毫无关系的舞阳盐店被发现。而被说成与王宗岳有关系的陈家沟和赵堡竟无此文论。

??带着这个疑问,我到李亦?故里河北永年进行了考察。

??在李亦?再传弟子姚继祖先生处得知,《王宗岳太极拳论》是李氏之母舅,也是其太极拳师傅武禹襄传留的。在武禹襄亲笔拳谱中,《王宗岳太极拳论》后写有“禹襄武氏抄于豫署。”表明《王宗岳太极拳论》,是武禹襄于咸丰二年(1852年)去其兄武澄清(晚号秋瀛)住所时抄得或抄成的。然而,在光绪九年(1883年)武秋瀛却加“跋”云:“右论不知创自何人。”否定所谓《王宗岳太极拳论》作于王宗岳。

??至此,说《王宗岳太极拳论》出自王宗岳者,只有出示此论的武禹襄自己,而无任何旁证了。

??这个第一手材料,使我们不得不产生所谓《王宗岳太极拳论》,并不一定出自王宗岳之手的思考。

??另外,我在查阅《永年县志》时发现,武禹襄先祖武大勇,山西太谷人。明洪武乙丑进士。“建文逊国,从帝往来滇南,......北归遂直隶之永年。”从乾隆三十五年至同治年间,武氏出了两个武举人,三个文举人,两个进士,五个贡生。显然武氏是个文武世家。武禹襄本人,好文嗜武,既是一位设馆教书的儒师,又是一位勤于研习的拳家。他经杨露禅识温县陈氏拳技后,又于1852年,亲往陈家沟寻根,留居赵堡陈清平处月余,返回永年。“抵里后,即日找其甥李亦畲搭手试验,一着一式虽按清平教导方式进行攻守,均不能得到预期之效,......两年后始能使于身”(《永年地名志》第418页)。

??武李二人在实践过程中,每得一体会,即写一字条贴于墙壁,再反复体验,最终将实践上升为理论,写出了一大批言简意赅的太极拳论解。

??回过头来翻阅一下所谓《王宗岳太极拳论》。其中有“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本是`舍己从人`,多误为舍近求远。”两句。从“察”,“本是”两词,可知“四两拨千斤”,“舍己从人”是旧有拳论中的话。这里只是作者在对旧有拳理进行论证。由此可以想到,在所谓《王宗岳太极拳论》问世前,已有了知道太极拳技法和打法的拳理,《王宗岳太极拳论》,应是太极拳的后学者,根据所学拳技拳理,加上个人的实践体会,整理提炼成的佳作。

??至此,我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武禹襄的生世,如此近似所谓王宗岳的生世,而且武氏还有着学太极拳,练太极拳,以及研究整理太极拳理的经历,《王宗岳太极拳论》的作者,会不会就是出示此论的武禹襄本人呢?武氏不名之为已作,是不是受儒家“述而不作”,以及“为圣人立言,”只作注,疏等观念的影响呢?

??关于这个问题,还只是根据我新见到的第一手材料,引发的思考,而不是立论。在这里提出来,只是希望和有兴趣研究太极拳史的朋友们一道,去努力发觉第一手材料,促进太极拳史的探讨。

??二、关于治学态度
??在近年见到底 太极拳论著中,缺乏严谨者并不少见。一本1991年出版的太极拳书介绍其作者云:这位作者在1984年和1985年时,为了深入了解少林武术,在数九隆冬,他每天凌晨1时起来,一个人跳上宝殿凌空翘起的飞檐上,用大衣裹住自己,看少林武僧练拳,一坐就是4个小时。“这位中年作者,能跳上少林寺大殿的飞檐,无疑是当今世界跳得最高的人。我及时找到这位作者。可是,他告诉我,他在古建建筑队工作,当时在少林寺修大雄宝殿,梁柱放在地上,不用跳,就能坐在梁柱上。不必细究此误是述者不确,还是记者有误。列举此例,只希望放在读者面前的是实事求是的严谨之作。少给读者点虚妄,少留点讹误给后人。

??三、关于科研环境

??从总体来看,近些年来各级领导重视弘扬民族文化,推广武术运动,武术刊物勃兴,学术空气日浓。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影响和阻碍武术科研的某些客观环境。举两个例子来说。

??其一,我们在某地考察时,当地领导很重视,亲自接待,还派专人陪着调查。可是,在与调研对象交谈时,发现他们这也回避,那也回避,不敢畅所欲言。后来才知是领导规定了统一的口径。陪同者有如执行统一口径的监督者。我想,运用行政手段于争正宗,立门户,或者仅从经济角度出发干预武术科研,都会阻碍武术的正常发展,影响武坛的团结,也有碍开发武术的经济资源。

??其二,个别武术刊物,出于编辑的个人偏爱,或个人恩怨,只登一边倒的文章。若来稿观点不顺其意,或者稿文依据有碍其师友门户,就是公认为依据翔实,立论公允的文章,也难免被丢入废纸篓。有的编辑部负责人还亲自上阵,撰文宣扬与事实不符的传闻,吹捧假造历史抬高自己的人,杜撰和宣扬不实之词。甚至,还在不实之作中,提出“可以抬高自己,不要贬低别人”这类貌似公允的话。这实际是不准别人去戳穿虚假。“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我们希望公正的传媒,造成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科研环境。

??太极拳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在探讨其他一些武史课题时,也有类似情况。例如,某刊编辑部负责人撰刊今年第6期的涉及八卦掌史话的文章,就与众所周知的史实不符,而且,充满了强加于人之势。出于促进武术科研的心愿,把这些问题提出来,还望涉及到的同仁见谅。文中不妥之处,祈望批评指正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QQ交流群手机访问

  

  
您需要 登录 后才可以回复,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QQ帐号登录 使用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意见反馈自定内容自定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