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太极拳中的十大辨证关系 (二)
2016-3-6 16:0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45|
评论: 0|原作者: admin|来自: 未知
摘要:
孙氏太极拳中的十大辨证关系 (二)
...
孙氏太极拳中的十大辨证关系 (二) |  | 第四节??稳与灵 拳经云:形式沉稳如泰山,身体轻灵似飞鸟。两者似乎不可兼得,然而又必须统一于一体。须先稳后灵,稳中求灵。过于求稳则失灵,过于求灵则失稳。稳非固定之稳,而是动中之稳。灵非飘絮之灵,而是有根之灵。无稳则发力无根,放人无力;无灵则形势呆滞,放人无机。曾有前辈武师说过,即使把你的双腿捆在木桩上,可算是够稳了吧,但你的腰、胯、肩、手都无力,也还是一样可以把你打倒,腿不倒,腰倒。有些人总以为练拳的架子是越低越好,架子低,步子大,肯定要稳得多,但这样一来,灵活性必然会减少,而且从生理上讲,架子太低也不利于腿部气血的流通,年轻时尚无所谓,中年以后恐不利于行。会练拳的人就是要找到自己的“中庸”之点,求得事实上的最佳高度结合点。孙氏太极拳要求架子的高低以膝盖处无死弯子为准,也就是角度不得小于直角,而初学者应适当高些,比走路略低些就行了。 第五节???松与紧 紧,肌肉用力作功之收缩也;松,肌肉不作功,不用力也;二者都是人的本能,天性,却又都是后天锻炼出来的功夫,非积累功力不足以有也。大凡人在未练之前,只有散而非松,只有僵而非紧。不用力时是散的,一用力便是僵的。松与散,僵与紧之间的差别,就在于身体是否在意念的控制之下,如果是有序、可调控的状态,则不用力时是松,用力时是紧。若处于无序、失控的状态,则不用力时是散,用力时为僵。要松而不散软,紧而不僵硬。无松无以谈紧,无紧无以用松。松为蓄,紧为用。越松越紧,欲紧先松。发人时力走惊弹,如抽软鞭,如被电击。松者,弛也;紧者,张也。古人曰: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意思是:只紧不松,谁也不能做到;只松不紧,谁也不愿做到;只有一松一紧,才是正道。这里所说的松和紧,都是通过练功而达到的。 松,就是一点多余的力不用;紧,就是把所有的力都用在一点上,两者相反相成,松紧协调之极致,就是整,周身一体。对于初学拳术者来说,一开始要从用力入手,比较容易找到门径,若起初就强调不用力,则虚无缥缈,无所措手足矣。会用力而逐渐减力,较之不会用力而逐渐加力,二者孰易孰难,岂非立判。松与紧既矛盾对立又是互为依托的,人全放松是不可能的,除非是躺在床上,若是站在地上,必有其它的地方在紧着支撑着身体,才换来了别的部位的放松。反之,若没有其它地方的放松,全身都在紧张着,就等于全身都被捆绑住了,局部的发力也不可能做得脆快利索。这与太极理论中的阴阳关系是完全相符合的,阴阳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矛盾与对立,更主要的是它们之间的统一与协调,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松紧也是如此,有松有紧,松紧协调才是道。软鞭可以打出响来,而木棍不能。总之,该紧的地方要紧到家,该松的地方也要松彻底,方能松紧有度,收放自如。 第六节??曲与直 劲以曲蓄,力以直发。曲蓄则游刃有余,可以引进落空,直发则猝不及防,有如迅雷击地。古人云,大丈夫能屈能伸,委曲求全,都说得是曲的重要性。不曲就不能保全自己,就不能化掉对方的打击,也就不能实现最后的直。所谓“站直了,别趴下”,“宁死不屈”,都只是精神上的意义,在实际操作上是不可能的。兵法云“避实击虚”,“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其中“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防守还是进攻,走直线都是最愚蠢的,看起来距离最短,可是因为目的太过明显,易于为人所察觉,所以往往反而达不到目的。只有曲线运动可以极大地保持运动的隐蔽性,使人在攻击我时找不准发力点和方向,而我欲攻击别人时则让其无所适从,防不胜防。这就是“潜移默化”的力量,即在不知不觉中就移开了外力的方向并将其化为无的之矢。 有句歇后语“西瓜掉在油篓里――又圆又滑”,是说人处世圆滑,试想,如果这个又圆又滑的球再不停地旋转起来并做着不规则的曲线运动,试问,对这样一个目标要想一击中的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吧!在太极拳中的曲就更有特别的意义,因为要想以柔克刚,就必须舍己从人,做柔和的曲线运动,在不断变化的曲线运动中,使对方的打击力消耗殆尽,从而为自己的反攻创造了前提。非曲无以化,非化无以打,非打无以直。“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唯曲方可通禅,禅者何?顿悟也。能悟到曲之妙用,拳中三味可得也。 第七节??伸与缩 缩是后撤,伸是前进。缩为合,伸为开。缩为逆,伸为顺。缩为吞,伸为吐。缩以聚蓄,伸而发作。缩要柔,伸要刚。缩不是瘪,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收敛凝聚,创造最佳攻敌之形势。缩不了,就没有伸的条件,所谓“拒敌于国门之外”,处处设防,等于处处不设防。列宁说“退一步,进两步”,XXX说“敌进我退,敌住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通俗形象的话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收缩是为了更好的伸展。蓄之既久,其发必速。然而需特别注意的是,缩不是逃跑,不能丢,不能离开对方的手,拳经云:擎开彼劲借彼力,引到身前劲始蓄。说的就是在缩的过程中不可丢,而要擎住对方的劲,不丢不顶地引到自己身前。这样的好处至少有两个:保持接触,因而能掌握对方信息;使对方认为是把我压迫得退缩的,而不是我主动后撤的,因而产生错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