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国家,刀剑的刃体形状是判断武器年代的重要标识。
公元前10世纪,古罗马短剑的剑身长度在60厘米以内,开了双刃,能刺能砍,使用灵活。
在15世纪以前,欧洲流行宽厚的刀剑,宽厚部分利于抵挡攻击,窄薄部分便于劈刺。
16至17世纪开始流行细刃剑,这种剑轻而细长,通常只在前端开刃,功能上以刺击为主。
欧洲的刀种类比较少,早期的有希腊短刀,中世纪则有弯形大砍刀。这两种刀并没有受到重视,一直到17世纪弯形宽刃马刀的出现,才使刀逐渐与剑平起平坐。
在中国,刀剑是冷兵器之祖,发明于人类远古轩辕黄帝时期。
刀在远古时期的功能主要是为了猎杀野兽和防身,后来大刀作为最典型的传统冷兵器之一,为中国所独有,欧洲人称之为“Chinesebroad-sword”,意为“中国宽剑”。这是因为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大刀,其型制脱胎于宋代的“手刀”,特点是刀身前部宽厚,势大力沉,利于劈砍。
中国刀的前身是汉代环头大铁刀,使用局部淬火技术,刀身呈条形,直且长。东汉魏晋以后逐渐流入日本,并被日本改良成更适合作战的锐利武器。
唐宋元时期,中国对于铁的冶炼技术更加成熟,大马士革刀占据了军刀的主流地位。
明代的火器发展已渐成熟,但单兵使用的火器如鸟铳等,因装填费时费事,没到完全实用的程度,所以刀、矛、弓箭等传统兵器仍然是步兵的基本装备。
特别是军刀,因倭寇的侵扰而有重大的变革。
变革后的军刀称为戚家刀。
戚继光,明朝著名的爱国将领,生于1528年,字元敬,号南塘,山东蓬莱人。他出身将门,受父亲影响,从小喜爱军事,并立志做一个文武全才的军人。17岁那年,他继承父亲的职务,开始了金戈铁马的军事生涯。
1555年,大批倭寇(当时对日本入侵者的称呼)手持长刀利器,窜入浙江台州桃渚、圻头一带,焚掠海边的渔民百姓。史称倭寇之患。明朝皇帝居然一时无计可施,只好调大将戚继光前往征讨。
但是,当戚继光率领的明朝军队和倭寇相遇后,第一仗便大败而归。
为什么会打败仗呢?原因就在军刀上。
器不如人,战岂能胜?
当时情形,戚继光在军事著作《纪效新书》卷四《短器长用解》中有形象的描述,“长刀,此自倭犯中国始有之。彼以此跳舞光闪而前,我兵已夺气矣。”意思是说,倭寇挥舞着耀眼的长刀,跳跃到我们士兵的面前,闪闪的刀光已经夺去了明军的士气。
《纪效新书》中还说:“倭刀长五尺,我兵短器难接,长器不捷,遭之者多身两断,缘器利而双手使用,力重也。”这就是说,明刀和倭刀有两大区别,一是倭刀长,明刀短,短兵相接时,短兵器很难对付,加上倭寇锋利的刀刃,明军常常连人带刀被砍为两截。二是倭寇惯用双手持刀,在对抗中自然增加了出刀力量。明军刀短,单手持刀,自然吃亏不少。
倭刀也称日本刀,刀身较长,使用的是一种含碳量极高的玉钢整体打造,十分坚硬。再加上精心磨制,就变得锋利无比,杀气腾腾。而当时明军的腰刀比倭刀短一半,明军自然难以近身搏击倭寇,而且明军使用的刀是用普通生铁打造,本身含碳量就不高。它只是在刃部加上一层钢进行复合打造,就是夹钢。这种夹钢虽然使刃部比较锋利,但是整体的强度不够,所以在与倭刀相碰时就很容易折断。
戚继光于是明白,要想扭转战局,就必须对中国军刀在技术上进行彻底改造。
但是,倭刀究竟是怎样打造的?倭刀的打造技术有哪些高明之处呢?这些都是敌人藏而不宣的机密。
戚家刀出世
正当倭寇凭借倭刀的锋利势头猖獗的时候,一次战役让明军有了新的转机。
1556年8月,倭寇800余人窜至慈溪,进掠龙山所。明朝官军万余人前往抵御。数量占绝对优势的明军竟然抵挡不住,纷纷溃退。危急之时,明军中的神箭手们登上一块高石,张弓发箭,几个倭寇头目应声倒地。明军士兵从一个倭寇头目的身上搜出了一本刀谱。
这本日本刀谱是日本古流剑术传书《阴(隐)流之目录》一卷。上面不仅记载了倭刀的形制和刀术,而且还绘有详细的图示。
这本刀谱为戚继光改造中国军刀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经过研究仿制,并推陈出新,戚继光发明出了一种用百炼钢做刀身、纯钢做刀刃、整体刚柔并济的新式中国军刀。这便是日后令倭寇闻风丧胆的“戚家刀”。
戚家刀学习了日本刀的姿态,刀姿距手柄一尺以上开始成弧线。有些戚家刀比较直,弧线比较小,有些弧线比较大。这与不同区域的匠人在制作过程中把握尺度的不同有关。刀刃靠近挡手部分较宽,一般有28~35毫米,在弧线开始的地方整体收窄,刀尖部位只有20~25毫米,刀体姿态流畅。
戚家刀的弧线和倭刀不同的地方是,戚家刀的弧线是在一个大的圆弧上截取一段,这样的刀姿在砍和削的过程中会发挥最大的杀伤功效。明刀不像倭刀那样注重刀体的研磨,而更加注重整体的功效和制造成本。这种类型的中国军刀从锋利程度、硬度和韧性上,都有了大幅度提高。仿于倭刀又胜于倭刀,作战威力自然大增,非常适合战场的格斗需要。
有了戚家刀,抗倭就一帆风顺了吗?情况并不乐观,因为在实战中倭寇凶悍猖狂,明军的伤亡依然惨重。
戚继光发现,新的问题出在刀术。
倭寇临阵,除了双手持刀外,还惯用双刀。所谓双刀其实是一长一短配合使用。对战时,倭寇左手持着长刀杀战,右手持短刀。明军官兵与他交战,只用一把戚家长刀用心对付他左手的长刀。但往往就在对抗最激烈之时,倭寇的右手暗暗抽出短刀闪电般砍去,明军官兵便人头落地。
面对倭寇诡异的刀法,戚继光从中华武术和台州武术中吸取了大量精华,深入研究了日本刀术的长处,组成了一套戚家刀法。该刀法完成于辛酉年,故又称“辛酉刀法”。“辛酉刀法”是扭转抗倭战局的第二个法宝。
这个法宝有哪些优势呢?从带刀、出刀、压刀,到丢刀、接刀,戚家刀法闪转腾挪,不但步法灵活多变,而且要求眼观六路,“看敌出左刀先看敌左肘,看敌出右刀先看敌右肘”,敌人左肘一动,长刀还未出,戚家刀已经先到了。如果敌人侥幸躲过这一刀,敌再动右肘,短刀未出,戚家刀又先到了,敌人往往会身首异地。
戚家刀法共有12式,后面的8式可概括为:埋蛇入洞、诱敌深入、克敌制胜,简单说就是“埋伏、引诱、克敌”三个步骤,这是戚家刀法的精髓。
《辛酉刀法》斩倭奴之戚家刀法
第一式:带刀势
足并立,右膝稍弯,名曰『雌雄脚』。左手按刀鞘,右手按刀把;左肩向前颠步,进左脚于右,再左转;进右步,拔刀。
第二式:出刀势
右手阳掌,出刀于右,斜横刀尖在左,示胃腹大空向敌,彼枪札入,略偷左脚移于后,用刀把枒下枪,随加左手共持刀把,则刀尖斜横右边,以右肩向敌。彼枪又札入,即起拏砍一刀,以成外看势,彼枪又札入,斜进右脚,刀背勾开枪,即进右脚砍杀。又一着如前出刀之势,彼枪札入,亦如前移步,刀把枒下枪大份左脚,右转身,进右步,背砍一刀。
第三式:压刀势
右手阴持刀,蹲身压下低势。左手直伸于后,刀尖斜向上,以便下式丢刀高起。
第四式:丢刀接刀势
压一刀,刀口向下,丢起刀,俟刀落下,右手阳仰接刀,刀丢起落下之时刀身毋需转动,则接手持把,刀口向前,则便运用,如刀丢起落下时转动不定、接持刀口不能向前、或左或右者,则刀难于运用矣。
第五式:按虎刀势
接刀在右,再好进步,听变埋蛇入洞二,劫从便砍杀。
第六式:背砍刀势
如先立外看势,彼枪从右札入,刀往右推,进左脚,偷右步,左转身,横靠一刀。
第七式:低插刀势
先立低看势,彼枪札左脚,低插一提,彼枪起札面,刀背开枪,斜进右脚砍杀。
第八式:单提刀势
右持刀,左身并手侧于右,突露左手外腹诱敌刮入,斜进左步于右,左挽枪,进右步,单刀直刺。
第九式:单刺刀势
单手刺刀,回挽五花,曲左肘,垫刀背,往上过,担右肩。
第十式:担肩刀势
刀横放右肩,前手垂于左。突露右手腹协,诱敌枪入札,左肘往右横垫开敌枪,左右二脚斜踏而入,随加左手,共持刀把砍杀。单提担肩二势,乃倭奴谲诱之法也,但人见此大空门而欺之,多用枪着实刮之,常堕计中矣,故云欺敌者亡。
第十一式:斜削刀势
如抱刀怀中,右肩向敌,彼刮右脚,用刀斜削开枪,然则刀偏于右,彼起枪札面,偷左步刀绕开枪,顺砍一刀。
第十二式:收刀势
完刀法,刀往头上左绕一刀。曲弯右手,以刀背搁于肘上,再用手,反拏刀杷入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