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我在北京几个高校做国学讲座,每个高校主讲的题目也不尽相同。记得在北京科技大学学术报告厅的那一场里,有位女生前一天刚好听过我在首都师大教育学院的讲座,在提问中她希望我能再讲讲华人大导演李安是如何根据《老子》来编《卧虎藏龙》中的一些桥段? 我在首都师大主讲的题目是《与时间拔河:光影中的大道真义》,而在北科大主讲的题目是《爱上国学:转型社会的诗意生活》。我举例回答说:电影《卧虎藏龙》里,周润发饰演的大侠李慕白使用的是“玄牝剑法”。而在片中,李慕白试图以充和宽柔的风范化解玉娇龙的戾气,其台词就直接引用了《老子》的“揣而锐之,不可长保”……记得当时台下一片啧啧之声。其实,不光李安的《卧虎藏龙》,吴宇森的《赤壁》,张艺谋的《英雄》等诸多华语大片,都从《老子》里面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像徐克的《倩女幽魂》,更是将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直接放进电影插曲里……这也是我当时在首都师大“反其道”而行之,不讲“老子道”而讲电影的“人间道”,将讲题确定为《与时间拔河:光影中的大道真义》的原因。
在笔者看来,老庄学说是中华武学的主要源头,也是中国武侠小说、武侠电影的重要思想源泉。《老子》和《庄子》这两部经典,就如同两座蕴藏丰富的金矿。前面说了那么多的老子与武侠,现在来说说庄子与武侠。比如中华武学中的气功,其中的踵息法、缘督以为经等皆源自《庄子》。而《庄子》“杂篇”中的《说剑》,则是史上最早的武侠小说。 《说剑》故事大意说的是赵文王喜欢剑,整天与剑士为伍而不料理朝政,庄子受太子悝之托,前往游说赵文王停止比剑。在太子悝的包装下,庄子打扮成了武功高超的名剑客晋见赵文王,自称能“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唐代诗人李白的《侠客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就是引自庄子。“千里不留行”形容所向无敌,行千里而不受阻碍。赵文王大喜,以为结识到了“天下无敌”的高手。看来他期待一场真正的武林大会已经很久了。于是他先在门下的三千食客中进行了为期7天的选拔赛。刀剑无情,在死伤六十余人后,赵文王选出五六名种子选手,等待与庄子过招。 在这巅峰对决一触即发的最后时刻,赵文王问了庄子一句:“先生所习惯使用的宝剑,长短怎么样?(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庄子抓住了这句话,巧妙地回复说,“我的剑术长短都适应。不过我有三种剑,任凭大王选用,请让我先作些说明然后再行比试(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接下来情势陡转,庄子利用他的辩才无碍,将“比剑”转换为了“论剑”,说剑有三种,即天子之剑,诸侯之剑和庶民之剑,委婉地指出赵文王的比剑行为实际上是庶民之剑,而不是天子之剑。结果,赵文王面有愧色,若有所思。武林大会取消,三月不出宫门。门下剑客全体失业,伏剑自杀。 庄子真是讲故事的高手。《说剑》全文不长,约1000余字,在叙述到庄子晋见赵文王时,其“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自恃名剑风流,真是hold(掌控)住了全场。赵文王问他:“子欲何以教寡人,使太子先?”(大意是:先生有什么可以指教寡王,而且让太子先作引荐?)这一句是全篇的文眼,为后文的庄子说剑不比剑打下了伏笔。庄子当时的寥寥数语,道出了剑客的用剑之道:“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用剑之道,有意把弱点显露给对方,再用有机可乘之处引诱对方,后发制人却能先中对手要害。)这是庄子与赵文王的首度见面。他取得了赵文王的完全信任:一、相信他是一流的剑术高手,水平之高,或是“天下无敌”;二、好吃好喝好招待,安排入住国宾馆;三、内部选拔赛布置下去,庄子则直接进总决赛。 总决赛之日,也就是庄子与赵文王的二度见面。在这一次的会面中,庄子剑未出鞘,就以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的“三剑说”,成功说服了赵文王不要再沉迷于“斗鸡”般的庶人比剑,而要取法天下,顺其自然,这才是上乘的剑道,也就是“天子剑”与“诸侯剑”。 最后说一下,关于《说剑》篇,历来争议颇多。自从宋代的大文豪苏东坡说“至于《让王》、《说剑》,皆浅陋不入于道。” 于是人们多将其认定是一伪作,是假托庄子之名的战国某策士之文。其实,是不是伪作,读者可以自己去体会。但笔者认为,《说剑》中的庄子,还是内篇中的那个无为无己的庄子。庄子为赵文王说剑一事,其主旨在于说明为政当无事,无为而治才是最好的治理。仔细品读之,无论是其艺术价值还是思想价值,一点儿也都不浅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