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园太极拳

槐园太极拳 首页 武林文苑 文苑私语 查看内容

远古神话并非传说

2016-3-6 16:5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79| 评论: 0|原作者: admin|来自: 未知

摘要:    远古神话并非传说 远古神话并非传说 ...
  

远古神话并非传说


远古神话并非传说


???? 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精卫填海、愚公移山,那些让人津津乐道的神奇志怪故事,是否也如同亚当夏娃的伊甸园一样存在着某种真实历史的影子呢?不由地,一颗久已尘封的求知之心被触动了,我一一步步走进了那几乎已被成年人淡忘的神话世界。

??为什么要从山西去追溯神话的源流?并不是因为我自己是山西人的缘故。实在是因为这块土地所蕴含的东西太丰富、太细腻了。除了上面提到的女娲、大禹、精卫、愚公,还有神农炎帝、轩辕皇帝、伏羲、后稷等等,简直数不胜数。可以这么说,在我们儿时听姥姥奶奶讲过的大部分动人的故事和美好的传说,几乎都是从这里流出来的。不过我第一个想要去追寻的,就是女娲炼石补天和抟土造人的故事。探究自己的生命本源,大概是每个人生而俱有的一种本能吧。

??从哪儿开始呢?我首先想到了方志和史料。于是,我一头扎进了故纸堆中。在《泽州府志》中我看到了这样一段记载:“娲皇窟:凤台县(今晋城市)城东浮山北谷,谷中空虚如囊,传即炼石补天处。谷祀娲皇,山祀伏羲。”过去在我的印象里,“女娲”是一个仅仅存在于神话传说中的虚幻的艺术形象,没想到还有这样的遗迹留存。难道这证明“女娲”确有其人吗?无从知道,我只能更努力去搜寻。这样,一部部方志、一本本史料,女娲庙、娲皇窟、补天遗址,无数个遗迹让我眼前豁然开朗起来。我把这些遗迹全部标在地图上,然后拿着这张地图上路了。

??一个春天的早晨,我走进了晋城市中村乡的水东村――《泽州府志》中所载的“娲皇窟”就在离这个村不远的浮山上。在村委会主任的指点下,我沿着村后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上了浮山。淌过一条水将能没过脚背的丹河,再走过一座刚刚废弃的小村庄(古庵里庄),我就看到了半山腰上的“娲皇窟”。

??“娲皇窟”又有“补天窟”、“翁婆头”之称,是一个天然形成的石崖山洞。此洞高约5米、宽约3米、深约4米。一进洞门,我就注意到了洞顶左侧有一条宽约20公分的巨大裂缝,深不可测,似乎要通往“天外”;细看去,正前方的洞顶也有一条10多公分的水平裂缝,横亘东西。这种情景,让我仿佛看见了上古洪荒时期我们那些可怜的祖先们,在大雨滂沱时是怀着怎样不安的心情担忧着会不会遭受“天崩地裂”的灭顶之灾。可能就是那种巨大的恐慌,让他们时刻幻想着能有一副伟大的肩膀扛起洞里的“天”,保佑人们能平安度日。这时候我就联想到:女娲补天的神话会不会就源出于此呢?

??在生存条件非常严酷的原始社会里,出生并活下来无疑是最有意义和价值的一件事,所以也就难怪生殖崇拜理所当然成为原始图腾崇拜的主流。神话中层出不穷的关于女娲和伏羲的种种相爱、交媾和繁育后代的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点。

??听说吉县柿子滩有一幅跟生殖崇拜有关的“女娲岩画”,我迫不及待地要去看看,当天就坐火车到了临汾。

??“柿子滩”位于距离吉县县城西南30公里的清水河北岸,西边离吕梁山不远。在台地西边靠南的“岩棚”下方,就是“岩画”所在之处。岩画共两幅,用软性赭红色石头画成,其中右方一幅是两只动物图画;而左方一幅,则是表现女娲“补天”和“造人”双关含意的“女娲岩画”;岩画中的“女娲”头梳双髻,双乳饱满下垂,充满哺乳人类的乳汁;在她的头顶上面,画有7颗黑点,象征布有“北斗七星”的天空;“女娲”右手上举,手上持有石块状物体,意指女娲“炼石补天”;女娲下身两腿分开,画有外露的阴器,脚下大地画有6个圆点,这是讴歌女娲繁育万物、创造人类的功绩吧。

??女娲被叫作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伏羲则被号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们倒底是什么关系呢?有人说他们是夫妻,有人说他们是兄妹,但究竟哪一种才是正确的呢?1999年冬天,我在万荣县黄河之滨的“后土庙”考察时发现了女娲“抟土造人”的圣地――“汾阴淮”。恰巧,在“后土庙”以南5公里左右的宝鼎乡北赵村,就是传说中伏羲“龙马负图”东渡黄河来到山西的地方。可是,“汾阴淮”没有提到女娲造人时有伏羲的功劳存在,“白马神庙”里关于伏羲乘龙马渡黄河的记载也看不出与女娲有任何的关系。?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返回顶部QQ交流群手机访问

  

  
您需要 登录 后才可以回复,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QQ帐号登录 使用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意见反馈自定内容自定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