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设为首页
开启辅助访问
请登录
立即加入
快捷导航
打开微信扫一扫
搜索
首页
Portal
骁伍谈拳
槐园拳社
槐园图锦
弟子风采
武林文苑
太极人生
艺林香茗
发帖际遇
每日签到
文章
帖子
用户
请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帐号?
立即加入
槐园太极拳
›
首页
›
武林文苑
›
文苑私语
›
查看内容
由李白的道教情结说起
2016-3-6 16:55
|
发布者:
admin
|
查看:
712
|
评论: 0
|
原作者: admin
|
来自: 未知
摘要
: 由李白的道教情结说起 刘小勤 ...
由李白的道教情结说起
刘小勤
李白(701-762)雪,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素有“酒仙”、“诗仙”、“谪仙”之称,他不仅有“兴酣落笔摇五岳”的诗才,而且确实很有仙气,李东阳说他:“醉别蓬莱定几年,被人呼是谪神仙,人间未有飞腾地,老去骑鲸却上天。”李白出蜀时在江陵遇见当时已是三朝受征召名满天下的道士司马承祯,对方夸他有“仙风道骨”,综观李白的一生,无论是春风得意之时,还是悲愤苦闷之际,他的思想与活动几乎都与访道求仙结下不解之缘,郭沫若先生曾概括地指出:“李白在出蜀前的青少年时代已经和道教接近,在出蜀后,更是通常醉心于求仙访道,采药炼丹,特别是天宝三年在政治活动中遇到大失败,被‘赐金还山’,离开了长安以后,他索性认真地传授了《道?》”。
李白五岁随父迁居四川彰明青莲乡,而蜀地具有浓郁的张鲁遗风,李白生长在这充满道教色彩的环境中,自小就对道教颇有好感,他自称“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感兴》其五也说:“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在这一时期他还与逸人东严子隐于岷山之阳,“巢居数年,不迹城市”。东严子是一位具有仙风道骨的术士,二十岁以前李白还曾隐居戴天山大明寺读书,读的很多是道书,除了读道书,他还访问道士,《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中》“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就把李白对道士住所的清新幽静的向往和不遇道士而犯愁倚靠松树时的心情,描写得淋漓尽致。二十岁以后,李白开始热衷登峨眉山等名山,求仙访道,登上峨眉山时,面对擦脸而过的烟雾,他想起了仙人“骑羊子”:“傥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而从其二十五岁,他更是历访名山,拜道观。在游览东岳这道教名山时,他写了六首诗,反映了他求仙访道的心愿,在这十七年间,关于李白的道教活动很值得一提的是与道士元丹丘及其老师胡紫阳、女道士玄宗之胞妹玉真公主的交往。
元丹丘是李白二十岁左右在蜀中认识的道友,他们曾一起在河南颖阳嵩山隐居,元丹丘是被李白看作是长生不死的仙人,李白曾赠元丹丘好些诗,共十四首,有《题元丹丘颖阳山居》、《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闻丹丘子于城北营石门幽居因叙旧以寄之》、《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居》,由于与元丹丘的交情,李白结识了元的老师胡紫阳,这位曾受过玄宗礼遇的名道,并向他学过道法,聆听其“素论”,在730年,李白初入长安,隐居于终南山,结识玉真公主,并由玉真公主和上清派道士吴筠引荐,待诏翰林,而在天宝三年,即744年,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即请著名道士高如贵在齐州紫极宫受了道?,成了一个真正的道士。
道家主张“无为而不为”,它以一种无为之道,治理社会,汉初就曾一度运用黄老之学缓和阶级矛盾,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信奉道家道教大多是不仕的隐士逸人,那么李白似乎也应学他们遁迹山林,逍遥自在,然而他却如此非常重视建功立业,他一生具有辅助君王“济苍生”、“解世纷”、“安社稷”的政治思想,是个标准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以为大丈夫应有四方之志,为世所用,他自负有经济之才,早在出山之时,他就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中大致规划了自己的人生道路:不屈己,不干人,不赴举,倚天仗剑,挂弓扶桑,然后一鸣惊人,跃登辅弼之位,大展王佐之才,一旦功成业就,效留侯,法陶朱,泛舟湖海而去,即使在政治失意之时,他也仍然是“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他对政治的执着,所以他一生既热衷于求仙访道,又时时不忘忠君报国,他的三次长安之行就表明了这一点,据安旗《李白三入长安考》,开元十八年(730),李白为寻求政治出路,由其岳家所在之安陆起程,取道南阳,西入长安,“一观国风”;天宝元年(742),李白42年,玉真公主的推荐,得以奉诏入朝,并待诏翰林;天宝十二年(753),李白53岁,在受安禄山之邀往幽州而探明安禄山谋反的迹象之后,为了向朝廷陈献济世之策又有一次长安之行,只是,他济世的愿望被现实政治的黑暗击碰得一塌糊涂,一入长安后,他感慨仕途艰难,年华易逝,但又自我安慰,《将进酒》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二入长安后,待诏翰林,他感到玄宗并未赏识他的经时济世之才,而只是将他视为御用诗人,取乐皇帝,于是大失所望,而又因引荐他的道士吴筠受皇帝恩宠,引起佛僧的嫉妒,高力士在玄宗面前揭吴筠短,所以吴筠不悦,请求还山,李白也受到牵连,恳求引退,于是他更加悲愤,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把矛头指向朝中权贵:“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并前往齐州紫极宫受了道?,即使如此,李白并没有完全泯灭报国愿望,玄宗“圣主”的形象在他心目中尚未完全坍塌,所以753年在幽州探得安禄山的谋反迹象后,他又一次入朝谏言陈策,但未果,他终于“良宝三见弃,徒劳三献君。”此段的诗中频频出现大厦将倾、忧心如焚的调子;出现世风日颓、世道交丧的感慨;出现高举远引、遁世避乱的意向,也只有在这时,李白才开始把玄宗比作殷纣王、楚怀王,将崩的秦始皇,同时把自己比作放逐的屈原,李白的政治愿望是彻底的破裂了,但其报国之心却未因此而灭,因为在他临死前一年,他以花甲的年纪仍然有参军报国之愿。
白的求仙访道与其建功立业的矛盾,或说是诗人本身的思想矛盾,或说是时代的因素,他自小崇仙尚道,隐逸山林,生性热爱山水,受到庄子与自然的思想影响《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德充符》又说:“与物为春”,主张从精神上打通人与宇宙有限与无限的分界,以人的自然,合于宇宙,天地万物的自然,即以天合天的意思,李白在《日出入行》中就反映了他的这种任自然的人生观,任自然的实质是追求个人身心的最大自由,不受羁约,不受束缚,自由适意,保持个人的本性,就象他出川后所写“近者逸人李白自峨眉而来,尔其天为容,道为貌,不屈己,不干人”。那么他是年就已经形成了他自然为人的品格,这在以后无论是追求功名,在长安待诏翰林,还是浪迹天涯都保持着。
李白生活的开元、天宝时代是一个富于理想和进取精神的时代,封建社会全盛时期的文明富足的生活,使人们产生了进醛?自信的精神,几乎在所有盛唐诗人的诗歌中,我们都会感觉出一种勇于追求理想、建功立业的精神,而且这个时代正是儒道释逐渐融合的起初阶段,三种意识并驾齐驱,每个人的信奉都不会是纯粹的某种信仰,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儒家礼制观此时虽然已丧失一统地位,像李白这样的显示纯真本性和自我价值的现象已屡见不鲜,但是,儒家思想沿袭下来,毕竟有了一千多年,早已内化于中国民众的意识和文化中,所以李白也崇尚“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思想,只是他用道家的自然观改造成了“舒卷在胸臆”,“卷舒固在我,何事空摧残”,舒卷出世入世决定于个人主观的需要和适意,这也决定了当他看到朝廷黑暗腐败之时,不愿与当朝权贵同流合污,而毅然离开朝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只留下报国的心愿浪迹天涯。
但说儒道释在李白身上的完美体现或完美结合对于我们解释李白似乎有点囫囵吞枣,因为一起说仙风道骨和济世报国于一身的李白,我们会怎么看怎么别扭,那么我们就退一步干脆说:李白就是李白,不是言语能阐释的李白,再进一步作些尝试,说酸碱于一烧杯会反应生成盐和水对儒道关系有点极端,但说乙酸和乙醇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就很到位了,我们的问题是:这乙酸乙酯是什么?
赵吕平先生在《李白性格及历史文化内涵》中指出,李白这种矛盾性乃为一种“英特越逸之气”,而这种“英逸之气”正是如道经历了秦汉、魏晋而到隋唐,在知识分子气质中的融合而形成的以一种对人的主体精神的高度发挥为基础的精神,它突出表现在对世俗王权的超然。这种性格应追述到孟子、庄子。《孟子》的《许行章》中就阐述的圣人道统观,是一种独立于现实王权之外的精神系列,它相续相生代表着仁爱的天道,而又居高临下地傲视着现实中旧式的王权系列,虽然服务于王权,却又以超越的姿态对王权作出批判,而庄子睥睨万物,曳尾泥涂,始终以“上与造物者游,而与外死生无始终者友”的人生态度独立于世俗王权,庄孟哲学代表出与处,却共同表现在对王权的精神超越,其理性依据是孟子以仁义为天道,庄子以自然虚无为天道,而天道与自我精神相通,天道与自我精神相通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认定和对自我精神的张扬,李白的一生,因其特殊的气质才性,出身经历素养,就延续了这种以自我为主企望汇纳百川度越古今的庄孟英逸之气的性格,所以他求仙访道也好,建功立业也好,李白就是李白,具有着英逸之气的李白。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
评论
相关分类
大话武林
文苑私语
返回顶部
QQ交流群
手机访问
打开手机扫一扫
您需要
登录
后才可以回复,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意见反馈
自定内容
自定内容
Copyright © 2008-2014
槐园太极拳
(http://www.huaiyuantaiji.com)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Powered by
Discuz!
X3.2 技术支持:
赛壶网
豫ICP备2022014916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