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详解
2016-3-6 16:5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18|
评论: 0|原作者: admin|来自: 未知
摘要:
《弟子规》详解
《弟子规》详解之导读
...
《弟子规》详解 |  | 《弟子规》详解之导读 古人曰:至乐莫于读书,至要莫于教子。又云:蒙以养正,圣功也。《弟子规》作为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具有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它不仅仅是教导儿童日常生活的细节,并且体现了中华五千年悠久的文明,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扬。 鱼儿在2005年的时候就接触过,可惜当时没能够认真的去学习和领会,事隔五年,因缘聚会,鱼儿又重新开始背诵、学习、领会而且力行,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发现了自己以前犯下的种种罪过,深感自责不已,发心忏悔改过,认真修行,提高自身的素养。 我们穿越时空,去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伍吧,为一切善~~~~~~~~~~~ 导 读 《弟子规》是清代后期影响最广的道德读物,许多州县把它定为儿童启蒙课本。作者李毓秀也因为撰写《弟子规》,死后被供奉于山西绛州先贤祠。 李毓秀是清康熙年间的秀才,他根据宋代朱熹所写的《童蒙须知》改编成《训蒙文》,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因为朱熹看到当时的学校教育「教养无法,师生相视,漠然如路人。」道德败坏,重利忘义,教育只为让学生应付科举考试,朱熹认为这是舍本逐末,主张语文教育应以「明人伦为本」,恢复夏商周周三代的优良教育传统,所以编撰了一系列语文教材,其中专为蒙童编写了《童蒙须知》,教导孩童日常生活的细节。 延续《童蒙须知》内涵的《弟子规》,也是以教导学生伦理道德及基本礼节为主。第一段的总叙根据《论语·学而》中孔子的一段话作为全书主旨:「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文章分为七大段(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 内容浅白易懂,押韵顺口,对儿童正确行为的规范具体明确,现今仍广泛流行于各小学。 本教材依内容分成三十三个单元,每单元包含原文、注释、白话解说及参考故事。原文标示了汉语拼音及注音符号两种方式,注释是针对文句中的字词意义加以解释,白话解说则完整翻译每一句的意义。最后,附上相关内容的故事作为学习本单元的参考,让读者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广泛,且更生动有趣,希望能在语文学习中养成学童良好品德。 《弟子规》详解之第一讲 入 则 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注释】 (1)呼:呼叫。(2)应:回应。(3)勿:不可以。(4)缓:缓慢。 (5)命:命令、吩咐。(6)行:行动。(7)懒:懒惰、不努力。 (8)教:教导、训诲。(9)须:必须。(10)敬听:恭敬的聆听。 (11)责:责备。(12)顺承:顺从的接受。 【白话解说】 父母有事叫唤时,我们要马上回答,不可拖延;父母吩咐做事,我们应立刻行动,不可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我们必须恭敬聆听,牢记在心;父母指责纠正我们的过错,我们必须顺从接受,坦承错误,不可顶嘴争辩,掩饰过错。 【参考故事】 周拔忤逆父母堕落成驴 周拔是明代浙江省平阳县人,从小就是个小神童,读书能过目不忘,七岁就会吟诗作文。到十六岁,他的诗文更是名噪一时,被称为「平阳才子」。他因为得到大家的称赞,父母的宠爱,越来越狂妄自大,目中无人。他的父母、兄弟和邻居经常忍受他暴躁的脾气。 有一年,周拔要进京赶考,父母为了他的旅费东借西凑,还请裁缝帮他裁制新衣。但不知足的周拔嫌旅费太少,嫌衣服太宽、裤子太长、帽子式样老旧、鞋子颜色太深。父母的苦心反而招来他满腹的抱怨,父亲忍不住教训他:「儿啊!你不要嫌这嫌那了,要知道父母为了你这次考试,帮你准备旅费,缝制新衣,已经伤透脑筋,弄得头发都白了,你还这样不知满足,我也想不出办法了。」周拔没有被父亲的话感动,反而大声咆哮:「我是天上的文昌星下凡,是一个大贵子,你这个草包一样的土老儿,有资格当我父亲吗?我才不是你生的,你没资格做我父亲。」他父亲被气得当场晕倒。 当天夜里,周拔被抓到地府(阴间的官府),阎罗王对他说:「你平时忤逆父母,虽有人的躯壳,却是畜生心肠,心田里的畜生种子结果了,你就将失去人身,堕落成畜生。」 周拔辩解:「我对父母只是据理直言,怎么算忤逆不孝?而且我是绝顶聪明的才子,怎么可能变成愚蠢的畜生?你的话不能使我信服。」 阎王和善的解释:「你这辈子聪明,是因为前生有善行。但是你今生任性狂妄、骄慢无礼、暴躁、忤逆等恶行,养成畜生的种子,上辈子的善良种子已被摧毁殆京你狂妄到目空一切,你的报应就该堕落为驴,被人遮盖双目(注),推磨受鞭。」 周拔听了觉得很有道理,自知恶报难逃,惊惶而醒。那天就得了急病,开口困难,牙关紧闭,喉咙发出驴子叫声,名医也无法诊断是什么病,不到两天,周拔就在驴鸣声中死了。(取材自清代《暗室灯》) 注:驴子推磨时,如果看到磨上的食物,会使它想吃而停下来,不肯推磨了,所以要罩住驴的双眼。 《弟子规》详解之第三讲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毋变。 【注释】 (1)凊:寒凉。(2)省:看望、问候。(3)昏:黄昏。 (4)定:安定,此指整理床铺。(5)必:一定。(6)返:返回。 (7)面:面见。(8)居:居住,指日常起居的礼节。(9)常:固定不变。 (10)业:次序、顺序。(11)毋:通「无」,不要。 【白话解说】 冬天要为父母温席,夏天要为父母凉席;早晨要向父母问安,晚上要帮父母弄好床被。 外出要禀告父母,回家要面告父母;生活起居要有规律,日常秩序不要任意改变。 【参考故事】 黄香搧枕温衾(注1) 黄香,东汉江夏人。九岁时母亲去世,对母亲的思念非常深切,乡人都说他是个孝子。 黄香做事勤快,不怕吃苦,一心一意侍奉父亲。夏天炎热,他用扇子搧凉父亲的枕头、席子。冬天寒冷,他用身体先温暖父亲的被褥。黄香十二岁时,太守刘护听闻他的孝行而召见他,送他「门下孝子」的匾额(注2),表扬他的难能可贵。 黄香年少时就已熟读经典,博学能文,他写的文章闻名京城,大家称赞他「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取材《二十四孝》) 注1:搧(shan,ㄕㄢ),挥动扇子。衾(qin,ㄑ︱ㄣ),大被子。 注2:匾额,横写大字,高挂于园亭、大厅、书房上方的木板。 事虽小,勿擅为;茍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茍私藏,亲心伤。 【注释】 (1)擅:擅自主张,任性而为。 (2)苟:如果。 (3)子道:为人子之道。道,道理、法则。(4)亏:亏损、欠缺。 (5)私藏:私自藏起,占占为己有。 【白话解说】 事情虽然细小,不可不禀明父母就擅自作主;如果任性而为,有亏做人子女的本分。 物品虽然微小,不可私自藏起;如果占占为己有,会使父母亲感到羞愧、伤心。 【参考故事】 陶母还鱼责子 陶侃(kan,ㄎㄢˇ),东晋名将,父亲早死,幼年家境贫寒,母亲湛(zh□n,ㄓㄢˋ)氏靠织布供他读书,而且很重视陶侃的品德修养。 陶侃年轻时在江西浔阳县当县吏,监管捕鱼之事。他派人送给母亲一罐腌(注)鱼干,母亲将原罐退回,并写信责备他:「你当县府官吏,拿官家物品送我,以为我会高兴吗?这是在增添我的忧虑呀) 之后陶侃所到之处,都以清廉尽责而受人称赞。后来为征西大将军,封长沙郡公。 注:腌(yan,ㄧㄢ),用盐浸泡食物,避免腐坏。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弟子规》详解之第四讲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注释】 (1)亲:父母亲。(2)好:喜欢。(3)力:尽力。 (4)具:具备、准备。(5)恶:讨厌。(6)谨:小心谨慎。 (7)去:去除。(8)贻:遗留、留给。(9)忧:担心忧愁。 (10)羞:羞愧、丢脸。(11)何难:有何困难?何,为什麼。 (12)憎:讨厌。(13)方:才。(14)贤:贤良,品德高尚。 【白话解说】 父母所喜欢的事物或行为,子女要尽力为他们做到;父母所讨厌的事物或行为,子女要谨慎的为他们排除,小心改正。 子女身体受伤,会带给父母忧愁;子女品德缺损,会带给父母羞辱。 父母疼爱我,我孝顺父母有什麼困难?父母讨厌我,我还是孝顺他们,才真的是品德高尚的贤人。 【参考故事】 闵子骞芦衣顺母 闵( m□n,ㄇ|ㄣˇ)损,字子骞( qi□n,ㄑ|ㄢ),春秋(周朝)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德行与颜渊齐名,为二十四孝(注1)之一。 闵子骞幼年丧母,父亲再娶,后母生了两个儿子。子骞对父母非常孝顺,但后母很讨厌他,用棉絮给两个亲生儿子做棉衣,却用芦絮(注2)做子骞的冬衣。寒冬时,父亲叫子骞帮他驾车,子骞被冻僵了,老是拿不住韁绳,掉了好几回,被父亲责备,子骞也没为自己辩解。 后来父亲看他冻得脸色发青,用手一摸,发现衣服很单薄,撕开衣服一看,才知道不是棉衣,而后母的两个儿子穿的都是纯棉做的冬衣。父亲感到很悲痛,决定休妻。子骞泪如雨下,劝告父亲:「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注3)后母听了深受感动,终於悔改,如慈母般公平的对待三个儿子。闵子骞的孝子之名也因此而传遍天下。 注1:元朝有名的孝子郭居敬,感叹再也没机会孝顺去世的父母,就从古书传记中挑出历代最具代表的二十四位孝子故事,编成「二十四孝」————虞舜、汉文帝、周朝曾参、周朝闵损、周朝子路、汉朝董永、周朝郯子、后汉江革、后汉陆绩、唐朝唐夫人、晋朝吴猛、晋朝王祥、汉朝郭巨、晋朝杨香、宋朝朱寿昌、南齐庚黔娄、周朝老莱子、汉朝蔡顺、汉朝黄香、汉朝姜诗、三国(魏)王裒、汉朝丁兰、三国孟宗、宋朝黄庭坚。 注2:秋天的芦苇,花穗上包裹种子的绒絮,有点像棉絮,但保暖效果远不及棉絮。芦絮随风飞散,可帮助种子传播,俗称芦花。絮(x□,ㄒㄩˋ),附在植物种子上的柔白细毛。 注3:母亲在的话,儿子我一人受寒就好,母亲如果离去,三个儿子都遭风霜啊!单,衣服单薄,挨冻受寒。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注释】 (1)谏:劝告。(2)更:更改。(3)怡:温和愉悦。 (4)吾:我。(5)色:脸色。(6)柔:柔和。 (7)不入:不接受。(8)悦:愉快。(9)复:又。 (10)号泣:哭泣。号,大哭哀号。泣,低声 啜(chu□,ㄔㄨㄛˋ)泣。 (11)随:跟随、伴随。(12)挞:打。(13)怨:埋(m□n,ㄇㄢˊ)怨。 【白话解说】 父母亲有了过错,要好好规劝使他们改正,自己要和颜悦色,声音柔和;父母不听劝告,要等到他们高兴时再规劝,还不行就哭泣哀求,就算被打也毫无怨言。 【参考故事】 秀贞劝母救妹 明朝时,杨秀贞的母亲一连生了三个女儿,没有儿子,生第四个又是女儿,母亲气极了,要把女婴淹死。当时杨秀贞十三岁,急忙抱起妹妹,向母亲下跪哀求:「母亲为了要儿子就杀女儿,越得不到儿子啊!如果烦恼以后的嫁妆,就把我的陪嫁给这个妹妹吧) 祖母骂她不懂事,秀贞又跪著禀告祖母:「祖母天天念佛,现在却见死不救,念佛有何用呢?」祖母也被感动而明白了,於是留养女婴。两年后,秀贞母亲果真生了一个儿子。 母亲生儿子时,秀贞的父亲梦见祖父告诉他:「如果第四个女儿不留下来,这个儿子铁定不能生的。」因为秀贞当初的跪禀之言,至孝感动上天,才得以延续杨家血脉。 《弟子规》详解之第五讲 出 则 弟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注释】 (1)兄道:为兄之道。道,道理、法则。(2)友:友爱。(3)恭:恭敬。 (4)睦:和睦。(5)轻:看淡、看轻。(6)怨:怨恨。 (7)何生:从何而生?何,哪里。生,产生。(8)忍:忍让。 (9)忿:愤怒。(10)泯:消除。 【白话解说】 哥哥应该友爱弟弟,弟弟应该尊敬哥哥;兄弟能和睦相处,孝道就在其中了。 兄弟间对财物看得很轻,怨恨从哪里生起?彼此言语上多忍让,怒气自然消除了。 【参考故事】 煮豆燃萁曹植七步作诗 三国时代的魏文帝曹丕,与其弟曹彰、曹植,都是卞(bi□n,ㄅ|ㄢˋ)太后所生。曹丕继承魏武帝曹操的王位后,因妒忌任城王曹彰勇武强壮,诱骗他吃毒枣而死,太后解救不及。曹丕又要加害东阿(□,ㄜ)王曹植,太后说:「你已经杀我儿子任城,不得再杀我儿东阿。」 魏文帝曾命令弟弟曹植於七步内作诗,不成就处以重刑。曹植立刻作诗回响应:「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注)魏文帝听了面露惭色,深感羞愧。(取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煮豆子拿来做浓汤,过滤豆渣做成豆浆。豆子的茎梗在锅子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本来都是同根所生,何必互相煎熬得太过急迫?持,拿来。羹(g□ng,ㄍㄥ),浓汤。漉(l□,ㄌㄨˋ),过滤。菽(sh□,ㄕㄨˊ),豆类总称。萁(q□,ㄑ|ˊ),豆茎。釜(f□,ㄈㄨˇ),锅子。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显能。 【注释】 (1)或:或者。(2)长:长辈。(3)呼:叫。(4)即:立即、立刻。 (5)代:代替。(6)称:称呼。(7)显能:显现才能。 【白话解说】 无论吃饭喝水,或行住坐卧;长辈优先,晚辈在后。 长辈叫人,要立刻代替长辈叫唤;要叫的人不在,自己立刻到长辈面前帮忙。 称呼长辈不可叫名字;对长辈不可显示夸耀自己的才能。 【参考故事】 王氏自食糟糠 明朝夏诚明之妻王氏,是江苏无锡的农家妇女,家境贫苦,又遇上荒年(注1),丈夫到外地工作,王氏日夜不停的纺纱织布,尽力准备饭菜给公婆吃,自己以糟糠(注2)和野菜果腹。 她婆婆偶然进到厨房,看见她吃的东西,忍不住流下泪来。后来王氏享年八十多岁,没有病痛,安然而逝。家人梦中看见打旗奏乐的队伍,迎接孝妇而去。同里里有位贡生(注3),每过王氏家门,必定在门外敬礼三次,表示恭敬。 注1:荒年,因水灾或旱灾而收成不好,闹饥荒的年头。荒,农作物歉收。 注2:糟糠,粗劣的食物。糟,酒渣。糠,谷谷皮。 注3:贡生,科举时代,选拔学行(x□ng,ㄒ|ㄥˋ,品行)皆优者,推荐到京师(北京)的太学(就是国子监、国学,元、明、清国家设立的的最高学府)就读。贡,推荐人才给君王。 《弟子规》详解之第六讲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注释】 (1)疾:快速。(2)趋:快步上前。(3)揖:拱手行礼。 (4)恭立:恭敬的站好。立,站立。(5)犹:仍然、还。(6)待:等待。 (7)余余:多出的。(8)命:命令。(9)乃:才。 【白话解说】 路上遇到长辈,要赶快走上前去行礼请安;长辈没说话,就退到一旁恭敬的站著。 骑马遇到长辈要立刻下马,坐车遇到长辈要立刻下车;长辈走过去还要等一下,等到长辈离开一百多步自己才能走。 长辈站著,晚辈就不能坐下;长辈坐著,命令你坐才可以坐下。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注释】 (1)低:轻声细语。(2)闻:听到。(3)却:反倒、反而。(4)宜:适当。 (5)趋:快步走上前。(6)迟:缓慢。 (7)起对:站起来回答。起,起立。对,对答、答话。(8)视:看、注视。 (9)事:侍奉。 (10)诸父:父亲的兄弟,父之兄称伯父,父之弟称叔父。广义指父亲的同辈。诸,诸位、许多。 (11)诸兄:堂兄、表兄。伯叔的儿子称堂兄弟,姑母、舅父、姨母的儿子称表兄弟。「诸父诸兄」指父亲的亲戚,但此原则也适用於母亲的亲戚。 【白话解说】 在长辈面前,说话要轻声细语;但声音太小听不见,反而不适宜。 到长辈面前要快步前进,告退时要放慢脚步;长辈问话要起立回答,注视长辈,不可东张西望。 侍奉各位叔叔、伯伯,如同侍奉自己的父亲;侍奉各位堂兄、表兄,如同侍奉自己的兄长。 【参考故事】 张良敬老三趋圯桥终得道 张良,字子房,汉朝开国功臣,封为留侯,为大司徒(注1)。 张良小时候,路过江苏省下邳县的圯桥(邳,p□i,ㄆㄟˊ。圯,y□,|ˊ。),正刮刮著大风雪,那时他遇到一位头绑黑头巾,身穿黄衣的老人,把鞋子掉到桥下了。老人看著张良说:「小孩,帮我把鞋子拿上来。」张良毫无厌烦之意,马上帮老人下桥捡鞋,双手奉上。老人伸出脚来穿鞋,张良更恭敬的帮他穿上。老人笑著说:「这孩子可以教啊!明天一早来这里,我有东西要教你。」 隔天一早天快亮的时候,张良就依约前来,老人已经在那里了,老人说:「我们约定好了,你却比我晚到,不能把道传给你。」如此跑了三次,第三回张良先赶到了,且毫无倦怠之意,老人很高兴,拿书给他说:「读此书可为帝王师,如果要再求教於我,就到山东省谷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了)张良读这本书后,能随机应变,辅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人称这本书为「黄石公书」。用此书修身,能修炼气功,辟谷谷(注2)断食,进而身体轻盈,得道成仙。 张良尸解(注3)离世后,埋葬在陜西长安的龙首原。西汉末年赤眉之乱,农民组成赤眉军,到处捕杀官员和军人。当时有人挖出张良的墓,只见到黄石枕,石枕忽然凌空飞去,有如流星,却没看到张良的尸身和衣帽。 张良登仙位,为太玄童子,常年跟随太上老君(对道家始祖老子的尊称)於仙境。他的第八代孙子张道陵出家修道,於鹤鸣山白日飞升(注4),得道成仙后,到昆仑山朝见西王母,张良也前往参加盛会。(取材唐代杜光庭《仙传拾遗》) 注1:大司徒,主管教化之官,与大司马、大司空并列三公。 注2:辟谷榖(p□ g□,ㄆ|ˋ ㄍㄨˇ),道家修炼法,不吃五谷以达成仙。 注3:尸解,道家圆满的形式,修炼得道后,假托一物化为尸,但已登仙,并未真死。 注4:白日飞升,相传道家得道真人修炼成功后,肉身已修成道体,可带著道体升天。 《弟子规》详解之第七讲 谨而信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注释】 (1)朝:早上。(2)眠:睡觉。(3)迟:晚的意思。 (4)易至:很快就到。(5)惜:爱惜。(6)时:光阴。 (7)盥:洗脸洗手。(8)兼:同时、一起。(9)便溺:指上厕所。 (10)辄:每次。(11)净手:洗手。 【白话解说】 早上要早起,晚上要利用时间多多学习,可以晚一点再睡;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时光,因为人很快就会变老了。 早晨起来,必须要洗脸、刷牙漱口;每次上完厕所之后,一定要马上洗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注释】 (1)冠:帽子。(2)正:端正。(3)纽:同「钮」,钮扣。 (4)结:扣上。(5)履:鞋子。(6)俱:都。 (7)紧切:绑紧。(8)乱顿:胡乱丢置。(9)致:导致。(10)污秽:肮脏。 【白话解说】 戴帽子时,一定要把帽子戴正,衣服的钮扣一定要扣好;穿上袜子、鞋子都要把鞋带绑紧。 脱下的帽子、衣服,要挂或放在固定的位置,不要胡乱丢置,导致家里环境肮脏零乱。 【参考故事】 儒者衣冠适中 学识渊博 鲁哀公问孔子说:「先生您身上穿的,是儒者(注)的服装吗?」 孔子回答:「我年幼时住在鲁国,穿著鲁国人穿的宽大袖袍。长大后住在宋国,戴著宋国人戴的黑布礼帽。我听说有德君子需广泛学习,学识渊博,服装只要入境随俗,衣冠适中就可以了。我从不知道儒者还有什麼特殊的服装啊)(出自《礼记?儒行》) 注:儒者,研究儒家学术的人,后指读书人。 《弟子规》详解之第八讲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对饮食,勿拣择;适可止,勿过则。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注释】 (1)贵:注重、重视。(2)洁:整齐清洁。(3)华:高贵华丽。 (4)上:先、前面。 (5)循分:遵循自己的本分。循,遵守、。依照。分,本分。(6)下:后。 (7)称家:与家庭的地位条件相称。称,相称。家,家境。 (8)拣择:挑嘴。拣,选择、挑雪择,挑雪(9)适:相合、相当。 (10)过则:超过标准、过量。过,超过。则,准则。 (11)少:年幼的、年轻的。(12)丑:喝醉酒丑态百出。 【白话解说】 穿衣服需注重整齐清洁,不必讲究昂贵、华丽;穿著应该先考虑自己的身份及出席的场合,然后更要衡量家中的经济情况。 日常饮食要注意营养均衡,不要挑食;三餐要适可而止,不要暴饮暴食。 年轻人不要喝酒,因为喝醉酒会胡言乱语、丑态百出。 【参考故事】 司马光教子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陕州(今山西夏县)人,是北宋著名的历史学家。在司马光的一生中,流传著许多动人的故事。尤其是他居官清廉,恭谦正直,不喜华靡(华美奢侈)的品格一直被传为美谈。就连他的政敌王安石也很钦佩他的品德,愿意与他为邻。 司马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注意教育孩子要力戒奢侈、谨身节用。当时,为了完成《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巨著,他不但找来范祖禹、刘拴刘攽当助手,还要自己的儿子司马康参加这项工作。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时,非常生气。因此,认真地传授了他爱护书籍的经验与方法:读书前,先要把书桌擦乾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页时,要先用右手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揭开一页。他教诫儿子说:做生意的人要多积蓄一些本钱,读书人就应该好好爱护书籍。 在生活方面,司马光节俭纯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他常常教育儿子说,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他强烈反对当时社会上败坏的风俗,例如:做事讲排畅摆阔气,当差走卒的穿的衣服和士人差不多,下地的农夫脚上也穿著丝鞋。而司马 光极力提倡节俭朴实,流传至今最有名的名言就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节俭的生活变成奢侈很容易,要由奢侈的生活节俭下来就很难了。 在司马光的教育下,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俭朴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他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也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称誉於后世。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注释】 (1)步:走路。(2)从容:心情舒缓、不慌不忙的样子。(3)立:站立。 (4)端正:抬头挺胸。(5)揖:拱手礼。双手抱拳,弯腰行礼。 (6)深圆:指弯腰鞠躬的姿势到位。 (7)拜:低头行拱手礼,或跪下磕头行跪拜礼。 (8)践阈:踩门槛坎(k□n,ㄎㄢˇ)。践,踩踏。阈,门下的横木。 (9)跛倚:身体歪斜、站立不正。跛,脚有残疾而走路姿势不正。倚,偏斜。 (10)箕踞:张开两腿而坐,形如畚(b□n,ㄅㄣˇ)箕,是一种不守礼节或态度傲慢的坐法。箕,簸(b□,ㄅㄛˋ)箕,又称畚箕、畚斗,用来扬去米糠或盛垃圾、尘土的竹器,呈U字形,谷谷物容易进入。踞,伸开腿坐,两腿如八字形。 (11)摇髀:摇晃大腿。髀,大腿。 【白话解说】 走路时从容不迫,站立时姿势端正,抬头挺胸;打躬作揖要拱手弯腰,跪拜行礼要态度恭敬。 脚不可踩门槛坎,身体不可歪斜;坐下不可张开双腿,不可摇晃大腿。 【参考故事】 长孙俭自重人重清德流传 长孙俭,北周河南人,本名庆明。他年少时就为人端正,品德高尚,神情严肃,虽然在自己家里,仍能整天保持端庄稳重,周文帝非常敬重他,赐他改名为俭,以表扬他高洁的操守。 后来长孙俭当上了尚书(掌管群臣奏章的官员),曾和群臣一起坐在皇帝身旁陪侍,周文帝对左右的人说:「这位尊公举止沉静文雅,我每次和他说话,总会肃然起敬,深怕自己有所失态。」 荆州(注)地区刚归服时,周文帝授命长孙俭统领三荆等十二州。因为荆州蛮荒之地,民风尚未开化,年轻人不知尊敬长辈。在长孙俭的辛勤劝导下,风俗大为改观。官吏和人民上书陈请,为长孙俭建构清德楼,立碑赞颂他。(取材《北史》和《周书》) 注:荆州,古代楚国,现今湖南、湖北一带,古时文化水平较中原地区为低,又称荆蛮、南蛮,即南方野蛮民族之意。三国时代至南北朝是政治和军事重地,为兵家必争之地。荆(j□ng,ㄐ|ㄥ)。 《弟子规》详解之第九讲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听。 【注释】 (1)缓:慢。 (2)揭:掀起来。 (3)帘:挂在门窗上遮蔽风雨、阳光的家饰,通常用竹、布、塑料等材料制成。 (4)勿:不要、不可。(5)声:声音。(6)宽:指距离大。 (7)转弯:改变方向。(8)触:碰上。 (9)棱稜:同稜,此指墙角,本意是指物体的直角。 (10)执:拿。(11)虚:空的。 (12)器:用具的总称,如仪器、武器、器具、器皿等。(13)如:好像、就像。 (14)盈:充满。(15)室:房屋的内部。 (16)事:指人的所作所为以及遭遇到的情况。 (17)忙:本意是事情很多,此处作急促解。(18)错:差误。(19)畏:害怕。 (20)难:不容易做的事。(21)轻:瞧不起、轻视。(22)略:疏忽。 (23)斗:相争。(24)闹:争吵惹事。(25)场:空地或人多聚集的地方。 (26)邪:指不正当的思想或行为。(27)僻:偏邪的,或不常见的。 (28)问:打听或询问。 【白话解说】 掀起门帘的时候要慢慢的,不要让它发出声音;转弯的时候,距离要大一些,不要碰撞到有稜角的地方。 虽然手里拿著空的器具,也要像象拿装满了东西的器具一样谨慎;进到空无一人的屋子,要像象屋内有人一样。 做事情不要急促,太急促了,发生错误的机会就多;不要害怕困难,也不要轻视忽略不以为意。 容易打架闹事的场所,绝对不要接近;不正当的或偏邪的思想与行为,也绝对不要去打听或询问。 【参考故事】 柳子沉迷声色败光家产 清代在安徽省有殷姓和柳姓两位富翁,交情很好。柳富翁病危时,把年纪还小的独子托给殷富翁,请他代为照顾。 柳富翁的孤儿长大成人后,和一群无赖混在一起,成天赌博豪饮,在风月场中纵情享乐。殷富翁三番两次的劝他,甚至痛哭流涕的希望他改过,他依然毫不悔改。 殷富翁见他已经劝不醒了,就派人天天跟他赌博,输了再教他卖田,殷富翁就说是帮人代买,用低价买回。之后,柳子卖田地、房子、金银珠宝……,没几年庞大家产变卖一空,全归殷富翁所有了。 山穷水尽的柳子只得到亲戚家寄食,受不了被人侮辱驱赶,又到了寺院道观, 但修行圣地也不是收容所,最后只好挨家挨户的乞食,成了乞丐队里的年轻队员。 殷富翁看他磨炼够了,才招他来家里,让他洗澡吃饭后,对他说:「还记得从前我对你的劝告吗?」柳子一听悲从中来,嚎啕大哭,深切痛悔自己过去的荒唐。殷富翁说:「失去的已无法追回了,你就在我这里努力读书,将来还是可以有所成就的啊) 从此柳子改过自新,刻苦求学,过了一年考中秀才。殷富翁见他已痛改前非,就把以前买进的全部家产点交给他,严肃的说:「以前我见你不听劝戒,知道你不到山穷水尽不能悔悟,不得已用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置身於无退路的绝境,必能拼命向前,以求生存。)的方法,之前和你赌博的几个人是我派去的,买你东西的人也是我假托的。现在计策成功,你的前途不可限量,老夫才不辜负你父亲临终所托,死后与他相见无愧了。」柳子听了恍然大悟,跪下叩头流泪,感激得说不出话来。(取材清代俞樾《俞曲园笔记》) 铁杵磨成绣花针 传说唐朝诗人李白,在小的时候,贪玩不肯学好,做什麼事情都觉得困难重重,半途而废。他的父亲把他送到学堂去上课,没几天,他就觉得读书写字又难又不好玩,所以他就开始逃学逃课,跑到街上东逛逛,西晃晃,完全不知道斗闹场绝勿近的道理,越是人多的地方他越往里钻。就这样李白慢慢变成一个不求上进的少年了。 有一天,他一个人溜到街上闲逛,无意中看见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婆婆,驼著背,弯著腰,坐在路旁,很专注的拿著一根碗口粗细的铁杵,在一块大石头上不停的来回磨擦著。李白看了半天,实在不明白老婆婆的用意,於是好奇的问道:「老婆婆,你磨这根铁杵要作什麼用呢?」老婆婆听到有人问话,就抬起头来,见到面前站著一位俊逸少年,就回说:「哦!我要磨一根绣花针呀)「不会吧!你用这麼粗的铁杵磨成针?」李白一面说一面不自觉的笑了起来。「这有什麼好笑的)老婆婆看了李白一眼,以坚定的语气告诉他说:「只要工夫下得深,铁杵一样磨成绣花针。」李白听了之候,羞愧得面红耳赤,默不作声的走回学校。 从此之后,他开始勤奋苦读,不再畏苦怕难,终於成为历史最有名的诗人之一。 《弟子规》详解之第十讲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 【注释】 (1)入门:进门。入,进。(2)孰存:谁在里面。孰,谁。存,存在。 (3)上堂:进入大厅。上,登上。堂,正房、大厅。(4)扬:提高声音。 (5)吾:我。(6)分明:清楚、明白。 (7)用人物:借用别人的物品。用,使用。(8)倘:如果。 (9)即:就是。(10)及时:迅速而不耽搁时间。(11)悭:吝啬。 【白话解说】 将要进门时,先问明谁在里面;将要登入大厅时,必须提高声音向人打招呼。 别人问你是谁,要回答自己的名字;只回答「我」,别人不清楚。 使用别人的物品,必须先明讲,请求借用;如果没徵求同意,擅自拿走就是偷。 借用别人的东西,用完要赶紧归还;别人向我借东西,如果我有就不要吝啬。 【参考故事】 地府铭记偷鸡罪 古时候江南一带有个读书人,心意正直。正好阴间地府第七殿缺人,玉皇大帝授命让他暂时主办。每隔几天,他就进地府办事,只要查看文簿,不用判案。 他看到每个人随著自己造的善业、恶业,惩罚和福报也各不相同。每次看见有人自己爬上刀山剑树,就派左右侍者去救,越救反而他们爬得越快,竟无法挽救。 一天翻阅文簿时,看见妻子有一条罪状,说是偷了邻家一只鸡,连鸡毛共重一斤十二两,他就把这页折起来做记号。 回到阳间,他质问妻子,妻子还抵赖骗他,他描述地府所见,再问妻子,妻才承认说,邻居养的鸡吃了她晒的食物,她失手打死了这只鸡,怕邻家妇人责骂,所以还藏著这只鸡没敢说出来。他们把死鸡拿出来一秤,斤两一点不差,就是一斤十二两,夫妻都感到惊奇讶异,於是把这只鸡换算成同等价钱,向邻人赔偿谢罪。 不久他再入地府,检查之前的文簿,折痕依旧,但妻子那条罪状已无踪影。 (取材明代《见闻录白话》)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