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太极拳中比较学,探究槐园太极拳的实与真 中国古典文化中存在比较研究。在文学研究领域,有对不同朝代、不同文体、不同作家作品之间的比较分析;在哲学思想方面,也会对不同流派、不同思想家的观点进行比较探讨。比较学之词汇起源于18和19世纪的欧洲, 至20世纪以来,比较学的领域不断扩大,涵盖了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社会学等多个学科。比较学的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包括平行研究、影响研究、跨学科研究等。比较学的目的是通过比较不同的文化和现象,揭示它们的本质和规律,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从二十世纪以来,比较学涉猎范围之广,通过比较学的研究,发现各类事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特征,促进了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以及交流。这种学术研究的问题,打破固步自封的界限,向着开放的方向前行。 当我们把研究的课题引申为太极拳比较学,尝试着在太极拳的学术空间,以求“探赜求隐,钩深致远,”不断深入探讨和挖掘槐园太极拳的实与真的内涵,而本文仅为引玉之砖。 一. 纵观部分太极拳与槐园太极拳之间的共性与个性 太极拳的门派具有独特的个性和特点。以下是一些常见太极拳门派的特点: - 陈氏太极拳: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动作螺旋缠绕,发力迅猛。 - 杨氏太极拳:匀缓柔和,舒展大方,动作连绵不断,如行云流水。 - 吴氏太极拳:柔和紧凑,大小适中,注重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 武氏太极拳:动作灵活,步法轻捷,身法多变。 - 孙氏太极拳:开合相接,转换灵活,进跟退撤,身到意合。 每个门派的太极拳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这些特点反映了门派的传承、创始人的理念以及地域文化的影响。然而,尽管存在差异,太极拳的各个门派也有一些共同的原则和理念,如注重身体的协调、呼吸的调节、意念的引导等。这些共同的元素使得太极拳成为一种独特而综合的武术形式。 槐园太极拳是陈骁伍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结合技击的实用动作,融汇创编并加以改造提炼,综合了各家拳法和器械动作之长而形成的。它具有以下个性特性: (1) 槐园太极拳与其他门派的太极拳相比,有以下一些区别: 动作特点:槐园太极拳强调动作的舒展大方、气势十足,腰胯灵活,刚柔相济。它注重以身带手和以手领身的结合,动作螺旋缠绕、快慢有序、节节贯穿。槐园太极拳的动作舒展大方、气势十足,腰胯灵活,刚柔相济,发劲脆快。其动作特点具体表现为: 1. 螺旋缠绕:槐园太极拳的动作以螺旋缠绕为主要特点,这种动作方式可以使力量更加集中,同时也增加了动作的变化和难度。 2. 快慢有序:槐园太极拳的动作有快有慢,节奏分明。在练习时,需要注意快慢的转换,以及动作的连贯性和协调性。 3. 节节贯穿:槐园太极拳的动作要求节节贯穿,即从身体的一个部位到另一个部位,力量要依次传递,不能有断点。 4. 虚实结合:槐园太极拳的动作虚实结合,即动作中有虚有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种动作方式可以使身体更加灵活,同时也增加了动作的变化和难度。 此外,槐园太极拳在练习时还需要注意动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以及呼吸的配合等方面。只有通过长期的练习和不断的提高,才能真正掌握槐园太极拳的精髓。 (2.)呼吸配合:槐园太极拳注重呼吸与动作的配合,采用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双重境界合二为一的特色文化。槐园太极强调呼吸与动作的紧密配合,这种融合体现了其独特的武学理念和技法特点。“其大无外”展现出一种宏观的、整体的气势和格局,在动作上大开大合,气势磅礴,呼吸也相应地深沉而悠长,以呼应这种宏大的境界。“其小无内”则注重细微之处的精妙与细腻,动作精巧微妙,呼吸也需细致入微地调节,以达到对细微劲力和变化的精准掌控。将这双重境界合而为一,意味着在练习槐园太极时,既要能展现出宏观的气魄,又要能把握好微观的细节,使呼吸与动作在不同层面和维度上达到高度的协调统一,从而更好地体现槐园太极的神韵和魅力,也有助于习练者更深入地领悟其内涵和精髓。 (3.)内家功法:槐园太极拳将意识、呼吸、动作三者结合为一,是内外双修、身心并练的内功拳法。在槐园太极拳中,意识具有关键作用。 意识的引导能使练习者更好地体悟拳架的内涵和劲道的运行。通过意识集中,练习者能更敏锐地感受自身的肢体动作、内在劲力的传递以及与外界的呼应。 以意识引领动作,可以让槐园太极拳的招式更加精确、协调,达到意气相随、周身一家的境界。它能帮助练习者进入一种身心合一的状态,增强对拳术的理解和感悟,使动作不只是机械的肢体运动,而蕴含着内在的精神力量和对拳法精髓的表达。同时,意识的运用也有助于在练习中更好地调动气息,促进气血运行,发挥槐园太极拳的健身养生功效。它融合了以阴阳为基础的经络学,(经络学说认为,人体通过经络系统将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等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具有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调节平衡等重要作用。当经络出现阻塞、气血运行不畅等情况时,可能会导致身体出现各种病症。)因此,在强大自身的情况下,更好的进行内外双修,身心并练继而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4.)套路编排:槐园太极拳三十八式前半部分柔和顺缓,后半部分迅猛刚烈,这种编排适应了现代太极拳练习者的习练需求。 不同门派的太极拳在动作、呼吸、意念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但其核心原则和理念是相似的,都是通过练习太极拳来达到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目的。 5.技术构成丰富:槐园太极拳在技术构成上具有丰富性和创新性。它不仅包括传统太极拳的技法,还融合了踢、打、摔、拿等多种武术技法,形成了独特的技术体系。 (6.)教学特色鲜明:槐园太极拳的教学注重系统性和因材施教。其教学方法如同建造高楼,毫厘不差,能够帮助学习者逐步掌握拳法的精髓。 (7.)文化性浓厚:槐园太极拳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强调拳艺的境界和层次。它的文化性体现在其起源、品牌意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上。这里重点强调槐园太极拳的拳艺境界和层次: 1.型练:这是槐园太极拳的基础层次,主要注重动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学习者通过反复练习,掌握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和姿势,达到身体的协调和平衡。 2. 神练:在型练的基础上,神练注重培养学习者的精神集中和意识引导。通过专注于动作和呼吸的配合,使学习者能够更好地感受身体的力量和能量流动,提高身体的感知能力。 3. 气练:气练是槐园太极拳的重要层次,强调呼吸与动作的协调配合。学习者通过深呼吸和缓慢的动作,引导气息在体内流动,以达到调节气血、增强体质的目的。 4. 意练:意练是槐园太极拳的高级层次,追求的是心意与动作的高度融合。在这个层次中,学习者通过意念的引导,使动作更加自然流畅,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槐园太极拳的每个层次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要求,学习者需要逐步递进,不断提高自己的拳艺水平。同时,槐园太极拳也注重内外双修,身心并练,将意识、呼吸、动作三者结合为一,以达到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目的。 槐园太极拳注重内外双修,身心并练,将意识、呼吸、动作三者结合为一。其情境、意境、物境、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松静自然:在练习中保持身体和心情的放松,排除杂念,达到自然、宁静的状态。 2. 以意导动:通过意念引导动作,使动作流畅、连贯,体现出太极拳的韵味和意境。 3. 圆活连贯:动作圆润、灵活,连贯不断,如行云流水,展现出太极拳的美感。 4. 刚柔相济:在动作中体现出刚柔的变化,既有柔和的一面,又有刚劲的力量,展现出太极拳的阴阳之美。 5. 天人合一:将自己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美好,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这些情境、意境、物境是槐园太极拳练习者所追求的目标,通过长期的练习和体悟,可以逐渐达到。同时,它们也体现了槐园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三、槐园太极拳的传承理念:儒释道的思想 儒家:槐园太极拳的传承理念强调规矩和传承的重要性,这与儒家思想中的“礼”和“传承”观念相契合。儒家思想注重师道尊严,强调师徒之间的传承和教导,槐园太极拳的传承也体现了这种儒家的教育理念。 佛家:槐园太极拳的传承理念中提到了“因材施教”和“不同慧根传不同法”,这与佛家的教育理念相似。佛家强调根据个人的根器和悟性来进行教导,以帮助每个人实现自我解脱和觉悟。槐园太极拳的禅境是一种通过练习太极拳而达到的内心宁静、平和与觉悟的状态,它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增强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 道家:槐园太极拳的传承理念中还提到了“据根器而加以点化”,这与道家的思想有关。道家强调顺应自然、不强求,注重个体的内在修养和悟性的开发。在槐园太极拳的传承中,师傅会根据徒弟的根器和特点进行点化和引导,帮助他们发挥潜力,实现自我提升。 总的来说,槐园太极拳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传承理念和拳法特点。这种融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也为槐园太极拳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关于槐园太极与比较学的关系,它涉及到将槐园太极与其他太极拳流派或武术进行比较和分析。这种比较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如动作特点、呼吸方法、内功修炼、文化内涵等。通过比较,可以更好地了解槐园太极的独特之处,以及它在中国武术中的地位和价值。 此外,槐园太极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医学、养生等方面可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通过比较和研究,可以深入挖掘槐园太极背后的文化底蕴,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比较学置身于太极拳中,犹如老话说的: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其中共性和差异性,有着学术的探讨价值。这就像绘画一样,从美术的角度来看都是绘画,然而,绘画的种类却名目繁多,各有千秋。因此说,太极拳其中的差异性就是构成某种太极拳的文化特征,不能一概而论,而其姓氏和地域命名的不同都有其代表性。我以为,太极拳更为重要的是它文化底蕴的构成,这是它行稳致远的关键所在。一种拳术必须得有深厚中华文化底蕴托起它的明天! |